1.2021第三届国际汽车智能共享出行大会开幕 共谋绿色智慧出行

2.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推进会暨产业联盟会议召开

3.您好 我看到您回答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问题 我能问一下出处吗

中国汽车信息化推进产业联盟_中国汽车信息化推进产业联盟 郭俊洁

 ?2014年3月国家两化融合创新推进联盟日前正式挂牌成立。

该联盟为我国各类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和知名高校等自愿组建的面向两化融合创新推进的开放式组织,依托单位为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联盟理事长杨海成表示,联盟将建立两化融合创新推进的公共服务平台;为提升两化深度融合及创新推进能力提供良好服务;为我国建立起良好的、规范的、创新的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环境提供保障。其主要任务是,开展政策法规解读与支持服务,组织两化融合交流研讨与培训,参与两化融合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与交流,促进两化融合产业链的开发及应用等。

2021第三届国际汽车智能共享出行大会开幕 共谋绿色智慧出行

是一个关于公交行业信息的集和发布的行业网站,以锐利而丰富的内容引导国内公交事业的发展,它与中国公共交通信息化推进产业联盟合作 ,立志于以专业的说准改变中国公交现状,提高和改善国内公共交通的基础设施,满足于乘客出行的便利于便捷。。。。

我看了,这个网站现状弄得很不错,很有潜力。

涵盖内容挺多的,当然,也包括实时查询神马的~~~

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推进会暨产业联盟会议召开

2021年12月16日,由广州市人民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联盟联合主办,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和国际汽车工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共同承办的2021第三届国际汽车智能共享出行大会在广州花都开幕。

本届会议以“拥抱智慧城市新生态,共建未来出行新格局”为主题,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方式,邀请来自国内外汽车、交通、信息通信、城市规划、能源等相关领域的领导、院士专家、企业高层等,围绕基于智能网联汽车的智慧出行战略、路径和最佳实践等议题,通过专题论坛、国际论坛、圆桌对话、技术展示与体验等多种形式,凝聚共识,引领产业技术发展方向。

上午主论坛以“加速自动驾驶商业化示范应用”为主题,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徐亚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能源司司长Tareq Emtairah为大会作致辞,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陈磊,广州市副秘书长张文涛,广州市花都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郑重民出席会议并致辞。论坛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国际汽车工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侯福深,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郑继虎共同主持。来自清华大学、日本汽车工业协会、欧洲汽车工业协会、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寒武纪等机构和产业界的资深专家做了精彩分享。

下午主论坛以“共促交通出行新业态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曾任交通运输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翁孟勇,英国国际贸易部英国驻广州领事馆创新与现代产业副总监柯牧申为会议致辞。论坛由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副理事长、汽车智能共享出行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关积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国汽战略院副院长,全国共享经济标委会共享出行工作组组长战静静共同主持。来自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多禾科技、斑马智行、航盛集团、联动云集团、小马智行、嘀嗒出行等机构和产业界的资深专家做了精彩分享。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曾任交通运输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徐亚华致辞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陈磊致辞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能源司司长Tareq Emtairah致辞

广州市副秘书长张文涛致辞

花都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郑重民致辞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国际汽车工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侯福深主持大会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郑继虎主持大会

大会开幕式及主旨报告精彩纷呈,六大看点不容错过:

看点一:重磅院士专家发表主旨演讲,指引产业技术新发展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李骏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分别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发表了主旨演讲,李骏院士指出智能共享出行需要顶层设计,并提出以智慧城市、智能交通与智能汽车深度融合一体化为基础的未来出行升级和城市治理升级方向,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有力指导。院士分享了他对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及智慧出行发展的战略性思考,提出了支撑智慧出行创新发展的车路云一体化系统架构、关键技术以及创新实践,为城市智慧出行未来发展提供指导。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李骏在线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演讲

看点二:发布《广州花都大湾区枢纽型自动驾驶创新试验区行动方案》,打造枢纽型自动驾驶示范标杆

会上,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正式发布《广州花都大湾区枢纽型自动驾驶创新试验区行动方案》,广州花都区依托扎实的汽车产业基础条件、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区位及空铁双枢纽交通优势,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与空铁双枢纽交通场景结合,打造枢纽型自动驾驶示范标杆,预计2023年,开放自动驾驶示范道路150公里以上,到2025年,自动驾驶示范范围覆盖到花都全域。根据“行动方案”,到2023年,在空铁双枢纽辐射区域内,具备数字化基础设施的道路43公里以上,实现公交车、出租车、物流车、功能性车辆等多种类型车辆1000辆以上规模的自动驾驶应用,示范场景达二十种以上;2025年,自动驾驶示范车辆规模和智能化道路建设里程居于全国前列,初步建立智慧出行体系,实现服务好广州人民及全球商客、创客、旅客、住客等枢纽型人群的美好出行愿景,推动区域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及智慧城市融合发展。

《广州花都大湾区枢纽型自动驾驶创新试验区行动方案》发布

看点三:成立全国共享经济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共享出行工作组,为产业化落地保驾护航

为顺应未来经济与社会智能化、低碳化、高效化、服务化发展趋势,在全国共享经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指导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经前期筹备成立了“全国共享经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共享出行工作组(WG1)”,旨在研究建立智能共享出行标准体系,组织开展智能共享出行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为自动驾驶与共享出行融合发展保驾护航。

全国共享经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共享出行工作组(WG1)成立

看点四:自动驾驶科技企业、关键零部件企业以及相关机构抢滩落户花都

签约仪式上,花都区人民分别与东风日产新能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马瑞利汽车电子(广州)有限公司、禾多科技( 北京)有限公司、国汽智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5家汽车和智能网联领头企业、机构签订协议,推进花都智能网联汽车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融合发展,促进智能共享出行生态建设,推动汽车产业和智慧城市双转型。

据悉,东风日产新能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将在广州花都开展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新能源汽车换电设施销售、新能源汽车电附件销售、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等业务;禾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实现自动驾驶技术产业化落地为目标,基于广州花都的交通、汽车产业等优势,拟设立总部,持续发力打造更优质的自动驾驶系统;马瑞利汽车电子(广州)有限公司将在花都设立马瑞利汽车电子研发总部,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和技术升级;国汽智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与花都将在智能汽车、智慧交通、车云计算等方面开展合作;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约定2021-2025年将国际汽车智能共享大会落户花都,进一步加强战略合作,将花都打造成国际智能共享出行相关的高端汇聚之地。

东风日产新能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项目签约

马瑞利汽车电子研发总部及扩产项目签约

禾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部项目签约

国汽智控(北京)花都项目签约

国际汽车智能共享出行大会落户花都项目签约

看点五:京东粤港澳大湾区(花都)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研究院揭牌,助力花都数字经济新发展

会上,广州市花都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李波,花都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郑重民,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探索研究院副院长梅涛,京东集团副总裁贾晓波共同为京东粤港澳大湾区(花都)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研究院揭牌。当前数字经济时代,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要素加速流动趋势下,京东集团将扎根广州花都,成立京东粤港澳大湾区(花都)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研究院,未来将围绕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域开展深层研究、推动技术应用,助力湾区数字经济新发展。

京东粤港澳大湾区(花都)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研究院揭牌

看点六:会场内外展示项目精彩纷呈,前沿智能科技汇聚花都

大会期间,场内外同步展示项目,东风日产以<a class="bai

您好 我看到您回答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问题 我能问一下出处吗

6月16日上午,由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和安徽省新能源 汽车 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联盟联合主办,安徽巡鹰动力能源 科技 有限公司承办的“新能源 汽车 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推进暨产业联盟会议”顺利召开。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力,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一级巡视员吴韦人,节能处处长戚军, 安徽新能源 汽车 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联盟/国轩高科工程总院副院长徐兴无,安徽巡鹰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褚兵,安徽省新能源 汽车 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各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安徽省新能源 汽车 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联盟成员以及相关企业代表参加会议。

会上,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力致辞,指出新能源 汽车 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今后的发展方向,并鼓励各个企业,加快建立规范高效新能源 汽车 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随后,省经信厅节能处副处长朱珉通报了我省新能源 汽车 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开展情况。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就继续深化新能源 汽车 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做经验交流发言;安徽绿沃循环能源 科技 有限公司就新能源 汽车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区域中心企业创建做经验交流。

安徽巡鹰动力能源 科技 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褚兵从产业发展角度、行业发展趋势、产业技术发展三个方面来分析回收利用领域的发展情况以及所遇到的问题。未来,巡鹰新能源将深入动力电池前端产业化布局,实现动力、储能电池PACK生产项目的建设及运营,通过补链、强链,打通上游产业环节,形成新能源电池从“-材料-应用-回收-梯次利用-再生利用”的闭环技术体系。此外,完成从产品、技术到平台生态链转型,借助外界资本杠杆及快速发展,围绕巡鹰生态链创造价值,形成巡鹰特色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的战略同盟及辐射效应。在全省乃至全国新能源 汽车 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征途中,争当排头兵!

接着,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一级巡视员吴韦人强调要贯彻落实工信部及八部门《关于加快推动工业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深化我省新能源 汽车 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全力推动全省新能源 汽车 及动力蓄电池产业链完善和高质量发展,并对进一步做好新能源 汽车 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进行了部署。

通过多措并举,联盟将充分发挥产业、技术等各方面优势,为全国新能源 汽车 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多做创新、多出经验,全力推动我省新能源 汽车 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产业持续 健康 发展。

我直接发给你: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汽车需求量仍将保持增长势头,由此带来的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将更加突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既是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为全面落实院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节能汽车是指以内燃机为主要动力系统,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提前达到下一阶段目标值标准的汽车。新能源汽车是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本规划所指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减少汽车燃料消耗量,缓解燃油供求矛盾,促进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国汽车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取得积极进展,通过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和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的财税政策等措施,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整车优化设计以及普通混合动力等节能技术和产品得到大力推广,汽车平均燃料消耗量明显降低;天然气等替代燃料汽车技术基本成熟并初步实现产业化,形成了一定市场规模。新能源汽车经过近10年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行,初步具备产业化发展基础,电池、电机、电子控制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取得明显进步,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开始小规模投放市场。但与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尚未完全掌握汽车节能关键核心技术,燃料经济性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节能型小排量汽车市场占有率偏低;新能源汽车整车和核心零部件技术尚未突破,产品成本高,社会配套体系不完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受到制约。

为应对日益突出的燃油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加快部署,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汽车节能技术,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国际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未来10年将迎来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已居世界首位,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必须抓住机遇、抓紧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汽车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由汽车工业大国向汽车工业强国转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任务,立足国情,依托产业基础,按照市场引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的要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推动汽车产业优化升级,增强汽车工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二) 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转型与技术进步相结合。以纯电驱动为我国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以快速降低汽车燃料消耗量为目标,大力推广普及节能汽车,提升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加强创新发展,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品牌。充分利用全球创新,深层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探索合作新模式。

坚持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在产业培育期,积极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聚集科技和产业,鼓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生产,引导市场消费。进入产业成熟期后,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和配置的基础作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坚持培育产业与加强配套相结合。以整车为龙头,培育并带动动力电池、电机、汽车电子、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等产业链加快发展。以加快充电设施建设为重点,同时做好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以及电池回收利用,形成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

(三) 发展目标。

1、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消费稳定增长,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发展水平与国际同步。

2、燃料经济性显著改善。到2015年,节能型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9升/百公里以下。到2020年,节能型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4.5升/百公里以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商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3、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掌握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汽车电子、轻量化材料和普通混合动力等汽车节能关键核心技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企业。

4、配套能力明显增强。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充电设施建设与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相适应,满足重点区域内或城际间新能源汽车运行需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基本完善。

5、管理制度较为完善。建立起有效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管理制度和扶持政策体系,形成比较完备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 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中心环节,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1、加大汽车节能技术研发和应用力度。以大幅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水平为目标,积极推进节能汽车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开展柴油机高压共轨、汽油机缸内直喷、均质燃烧以及涡轮增压等高效内燃机技术和先进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研发应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研制六档及以上机械变速器、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商用车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以及普通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和机电耦合装置;突破低阻零部件、轻量化材料与激光拼焊成型技术,大幅提高小排量发动机的技术水平。支持企业开展普通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研发。开展高效控制氮氧化物等污染排放技术研究。

2、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动力电池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和轻量化设计,开发新型超级电容器及其与电池组合系统,推进动力电池及相关零配件、组合件的标准化和系列化,加快研制动力电池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及其生产、控制与检测等装备;在动力电池重大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超前部署,重点开展高比能先进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以及新结构、新工艺等研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重点支持驱动电机系统及核心材料,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电动制动器等电动化附件的研发。开展燃料电池电堆、电池发动机及其关键材料核心技术研究。把握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动向,对其他类型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加大研究力度。

到2015年,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在纯电驱动模式下行驶的最高车速不低于100公里/小时,综合工况续驶里程分别不低于150公里和50公里;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15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低至2元/瓦时,循环寿命稳定达到2000次或10年以上;电驱动系统功率密度达到2.5千瓦/公斤以上,成本降至200元/千瓦以下。到2020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至1.5元/瓦时以下。

3、加快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引导企业加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鼓励建立跨行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平台。重点开展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混合动力商用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建立相关行业共享的测试平台、产品开发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实现共享;整合现有科技,建设若干国家级整车及零部件研究试验基地,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基础平台;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发展一批企业主导、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构建全产业链的专利体系,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二)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我国已建设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体系,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应立足现有汽车产业基础进行布局,加强规划引导,以提高发展效率。

1、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主要依托现有汽车产业基础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现有汽车企业实施改扩建时要统筹考虑建设新能源汽车产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低水平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2、重点建设动力电池产业聚集区域。积极推进动力电池规模化生产,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力争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百亿瓦时、具有关键材料研发生产能力的龙头企业,并在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领域分别形成2-3家骨干生产企业。

3、增强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能力。鼓励有关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加大投入力度,发展一批符合产业链聚集要求、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在驱动电机、高效变速器等领域分别培育2-3家骨干企业,支持发展整车企业参股、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汽车电子企业。

(三) 加快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

节能汽车已具备产业化基础,需要综合取标准约束、财税支持等措施加以推广普及。新能源汽车尚处于产业化初期,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开展推广试点示范,加快培育市场,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1、大力推广普及节能汽车。2011年底前出台汽车燃料消耗量管理办法,2012年开始实施分阶段燃料消耗量目标值标准,切实开展相关测试和评价考核工作,并提出2016到2020年汽车产品节能技术指标和年度要求。建立基于车型燃料消耗量和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的奖罚机制。实施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标示制度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公示制度。

2、扎实推进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在有关城市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范围,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在试点示范工作中重点开展产品性能验证及生产使用、售后服务、电池回收利用的综合评价。探索具有商业可行性的市场推广模式,协调发展充电设施,形成试点带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探索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租赁、充换电服务等多种商业模式,形成一批优质的新能源汽车服务企业。继续开展燃料电池汽车运行示范,提高燃料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带动氢的制备、储运和加注技术发展。

3、因地制宜发展替代燃料汽车。发展替代燃料汽车是减少车用燃油消耗的必要补充。积极开展车用替代燃料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鼓励天然气(包括液化石油气)、生物燃料等丰富的地区发展替代燃料汽车。探索其他替代燃料汽车技术应用途径,促进车用能源多元化发展。

(四) 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

完善的充电设施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保障。要科学规划,加强技术开发,探索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1、制定总体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总体发展规划,支持各类技术发展,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在产业发展初期,重点在试点城市建设充电设施。试点城市应按集约化利用土地、标准化施工建设、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原则,将充电设施纳入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和城市建设相关行业规划,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和选址分布,适度超前建设,积极试行个人和公共停车位分散慢充等充电技术模式。通过总结试点经验,确定符合区域实际和新能源汽车特点的充电设施发展方向。

2、开展充电设施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制定充电设施设计、建设、运行管理规范及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开发充电设施接网、监控、计量、计费设备和技术,开展车网融合技术研究和应用,探索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式储能单元与电网能量和信息实现双向互动的机制。

3、探索商业运营模式。试点城市应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根据当地电力供应和土地状况,因地制宜建设慢速充电桩、公共快速充换电等设施。鼓励成立独立运营的充换电企业,建立分时段充电定价机制,逐步实现充电设施建设和管理市场化、社会化。

(五) 加强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

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建立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体系,明确各相关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引导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加强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电池回收利用企业。严格设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的准入条件,明确动力电池收集、存储、运输、处理、再生利用及最终处置等各环节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加强监管,督促相关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严格落实各项环保规定,严防重金属污染。

四、保障措施

(一) 完善标准体系和准入管理制度。

制定并实施分阶段的乘用车、轻型商用车和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目标值标准。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制度和汽车产品公告制度,严格执行准入条件和认证要求。根据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和规模化发展需要,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以及充电、加注技术和设施的相关标准。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提升在汽车国际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2012年前,基本建立与产业发展和能源规划相适应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

(二) 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

中央财政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实施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汽车的政策,对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给予补贴;实行基于汽车燃料消耗水平的奖惩政策,对提前达到下一阶段燃料消耗量目标值的车型予以奖励,对未达到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目标值的企业实施惩罚性收费。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应安排专项配套资金,重点用于建设充电设施、建立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体系等。

发挥购的导向作用,将符合条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列入有关购清单,享受优先和强制购政策,逐步扩大公共机构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规模。

(三)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加快研究建立基于燃料消耗量的汽车税收政策体系。经认定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企业,依法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企业从事技术开发、转让及相关咨询、服务业务所取得的收入,依法免征营业税。

(四) 强化金融服务支撑。

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鼓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信贷管理和评审制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政策,促进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

按照引导、市场运作、管理规范、支持创新的原则,支持地方设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符合条件的可按照规定申请中央财政参股,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

(五) 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建立新能源汽车金融信贷、保险、租赁、物流、二手车交易以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质量安全检测服务平台,实施区别于整车的动力电池和电机驱动系统售后服务政策。研究实行新能源汽车停车费减免、充电费优惠等扶持政策。有关地方实施限号行驶、牌照额度拍卖、购车配额指标等措施时,应对新能源汽车区别对待。

(六) 加强人才队伍保障。

以国家有关专项工程为依托,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军人才。加强电化学、新材料、汽车电子、车辆工程、机电一体化等相关学科建设,培育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知识产权和技术应用等人才。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工程,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职业技能。

(七) 积极发挥国际合作的作用。

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研究,进行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开展联合研发和向国外提交专利申请。完善出口信贷、保险灯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支持企业通过在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充分发挥各种多双边合作机制的作用,加强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等方面国际交流与协调,合作探索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新型商业化模式。

五、规划实施

成立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参加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综合取多种措施,形成合力,加快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根据职能分工制定本部门工作和配套政策措施,做好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实现《规划》目标。

有关地区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具体落实方案,切实抓好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报送有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