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己汽车”破局,上汽高端化能否知己知彼?

2.“智己”抛锚下水,上汽高端化祸福相依

3.一周新能源:马云造车,从这个品牌开始

4.为什么说新造车下半场真的来了?

5.继华晨宝马、光束汽车后,宝马成立第3家合资公司

6.互联网巨头入造车局 谁最被看好?

“智己汽车”明年初将首秀_智己汽车和华为什么关系

近日,华为与两家合作品牌的新车先后亮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军智能电动车领域。4月17日,华为联合北汽发布智能纯电轿车阿尔法S;4月19日,发布一款智能电动SUV智选5,将于4月21日正式预售。不只华为造车的重磅消息,4月19日,百度称将公布吉度 汽车 大合作;董明珠称,格力造车比华为开始得更早。中国企业跨界造车已成趋势,迄今为止,成果如何?

据界面数据不完全统计,自2014年至今,中国共有9家企业宣布跨界造车。

跨界造车企业们原本属于哪些行业?电子和互联网领域各有2家,其余5家分别来自地产、网约车、、家电和电子代工行业。

跨界造车企业们想造哪类车?新能源智能车最受欢迎,有6家都想造。其余3家想造新能源 汽车 。互联网和手机企业更擅长智能化领域的用户体验,因此都想造智能车。

跨界造车企业们,车卖得贵不贵?9家企业中唯一已实现量产的智能电动车D1,是滴滴为自家定制的网约车,不对外发售,仅供滴滴司机租用。恒大一口气发布9款新能源车型,价格跨度大,低中高端价位全部涉及。阿里推出的智己 汽车 瞄准中端价位。华为与北汽合作的阿尔法S、与塞力斯合作的智选5,都集中在中端或中高端价位。

跨界造车企业们造的新能源 汽车 ,续航里程怎么样?对比特斯拉三款电动车,滴滴生产的D1续航里程418km,明显偏低。阿尔法S则有三种续航里程可选,与特斯拉三款 汽车 续航能力差不多。两款中、高端价位恒驰 汽车 的续航能力预计比特斯拉略胜一筹。华为即将发布的智选5与阿里推出的智己 汽车 续航能力最强,预计可达1000km以上。

跨界造车企业们的造车进度如何?乐视早在2014年便提出跨界造车设想,2016年推出首款车型FF ZERO 1,但由于资金不足、法律纠纷不断,至今未能投产。2020年下半年,恒大、滴滴先后发布 汽车 。今年年初,阿里也亮相旗下首款 汽车 。华为于4月发布与北汽合作的阿尔法S,与塞力斯合作的智选5。目前,仅有滴滴一家实现量产,华为、阿里和恒大宣布2022年投产。

不止中国企业想跨界造车,放眼全球,跨界造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10年,谷歌就率先研发自动驾驶 汽车 ,但人事更动不断,至今未能商业化。据界面数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5家跨界造车的国外企业都没成功投产。

自2015年起,苹果造车的消息便传闻不断,但与多家 汽车 企业的谈判合作均失败。

“智己汽车”破局,上汽高端化能否知己知彼?

近日,一份疑似关于华为造车的内部文件在网上流传,其中指出华为不造车,而是要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零部件提供商,并指出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此番表态可谓强烈,但细看文件下面有一行小字:本文从发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年。

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表达,是因为华为要造车的新闻一直被反复炒作。而早些时候,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宣布,长安汽车将携手华为和宁德时代联合打造一个全新高端智能汽车品牌,旗下高科技的高端智能产品也即将推出。一旦华为造车,就会影响其对标博世Teri1的定位,影响到车企的合作。

按照汽车行业的传统,推出高端品牌跟车型是车企的事,至于用博世的电器零部件还是福耀的玻璃都是供应链管理层级的事情,不会成为品牌发布的内容(新势力除外),更不会提到与车企平级的地位,所以即使华为想把自己当成Teri1也很难。

再联想到前不久华为宣布将汽车业务和消费者业务整合,游余承东总负责。这很明显是一条从Teri1过度到OEM的路线(华为曾经也宣称不造手机,结果大家都懂得)。一款车从设计到量产的时间,差不多就是3年。

车企与互联网企业的深度合作,这不是第一起了。也不会是最后一例。

11月16日,滴滴在开放日活动中。联合比亚迪发布了行业首款定制网约车D1。

D1为车辆运营设计做了很多优化,注重内部使用空间,基于安卓深度定制的系统并为司机运营场景进行了专门的设计,在后座放了两块乘客用的车机屏,可以接入如唱吧一类的服务,将右侧后门改为电动滑门。

这些基于出行运营的设计更改很显然是滴滴给出了定制化的需求,而比亚迪很乐意的接受了每年20万台的批量订单。虽然是联合定制,但运营权在滴滴手里,用户的需求跟运营数据也在滴滴手里,未来产品迭代的需求发起方只能是滴滴。比亚迪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对汽车的理解帮助滴滴实现产品的梦想。

互联网与车企第一轮合作,如今有了某种逐渐清晰的趋势:车企在逐步让渡自己对整车的定义权。

在DT时代,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数据的积累,让用户说话,让数据定义产品是大势所趋,而互联网公司离数据更近,造出满足市场需求的车迫使车企不得不跟互联网公司合作。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刚推出的“智己汽车”。

11月16日,上汽集团、阿里巴巴和浦东新区共同投资的造车项目公布,三方联合打造的高端智能纯电汽车项目命名公布:“智己汽车”。

上一次,上汽与阿里智车联网级合作的斑马智行,后期就纳入到阿里的版图中。此次合作已经上升到整车层级,也可以理解成是整车企业不得不对互联网造车所做的妥协。

汽车未来核心竞争力

有咨询机构预判,未来的汽车超过80%的变革来自电子电气架构和软件。在整车成本体系中,软件成本占比将从现在15%上升到60%。

那么,软件定义汽车之后,汽车行业会形成什么样的市场态势呢?可以用商用车市场的例子参考。

智能网联软件之与乘用车市场有点类似于发动机之与商用车市场。虽然乘用车与商用车同属于汽车大类,但一个是面向人的需求做mobility,一个是面向货物的需求做物流,两者的商业逻辑是截然不同的。

乘用车领域通常是?OEM作为行业龙头存在,车企掌握着整个行业的话语权,而在国内则是形成合资车企与国产车两大阵营。比如我们大都知道宝马分为3系、5系、7系,却不知道发动机的品牌。

而商用车市场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首先,从2020年1-10月份中国重卡企业销售排行榜可以看出,商用车基本是自主车企的天下;

其次,相对于整车品牌,用户更看重发动机与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的品牌。比如一位车队队长表示:“相对于整车我们更看重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选好了,什么品牌也无所谓了,其他车壳子坏了就修呗。”

对于商用车司机来讲,发动机、变速箱是产品的核心,整车是附加产品,而商用车整个产业形态也证明了这点。

首先,发动机、变速箱占整车BOM成本的40-50%;其次,发动机企业直接穿透市场做售后;还有在资本层面,国内最大的发动机Teri1潍柴现在反向控股表格中第三名的中国重汽、第四名的陕汽集团。

四化基本可以看成是汽车产业的共识,智能网联与电池就是类似于商用车的发动机、变速箱,中国在智能网联目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按照当前的态势发展下去,中国的智能网联也会形成类似于潍柴的在发动机行业的地位。

那么未来中国乘用车整个产业逻辑也就十分清晰:

智能网联与电池厂家的地位会逐步上升,其品牌力也会逐步提高,而OEM品牌的影响力则逐步降低。用户未来购买的可能是华为的智能网联套件与宁德时代的电池,华为直接面向用户提供智能化服务,而宁德时代则直接提供电池三包服务,OEM可能只是个车壳提供商。

所以,对于华为来讲做不做整车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因为即使不做整车,也会得到类似于整车的江湖地位与市场。

汽车的软件与硬件之争结论十分清晰:软件将主导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这基本是行业共识。问题是传统汽车企业以什么姿态迎接转变,互联网造车会如何影响汽车产业。

资本层面对于强“软件”基因的车企给出了明确的青睐:如今特斯拉以3900亿美金市值成为汽车行业的龙头,国内蔚来汽车市值728亿美元超过比亚迪成为国内车企第一。虽然资本市场给的结论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代表了市场的风向。

传统车企的产品硬件护城河与多年积累起来的品牌优势,看来并没有那么坚固。这个结论,似乎车企自身早已接受,不然大众丰田干嘛都喊着向服务型、软件型公司转型呢?

所以传统车企也绝非不努力,各大车企几乎都成立了自己的科技公司、出行公司,独立于母公司之外,从汽车产品制造向出行服务商转型的口号也喊了好久。

但基因所带来的阻力还是很大的,靠自己革自己的命这条路很难走通,与互联网合作成为必选之路,但这又会陷入让出产品定义权的尴尬境地,这似乎是个死循环。

另一端,互联网造车带着很明显的缺点,但是也带着很强的互联网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正在逐步蚕食汽车产业,有点像80后的谈恋爱,开始只是拉拉手,后面则是逐步深入,逐步控制。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智己”抛锚下水,上汽高端化祸福相依

“L项目”揭露面纱——智己汽车

日前那个引起媒体广泛猜测的上汽集团“L项目”终于揭开面纱。11月26日,代号为“L”的上汽集团“一号项目”正式宣布。此项目打造的高端智能纯电汽车——智己汽车,正式宣布落户浦东新区张江智能园区。

官方信息表示,智己汽车是由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集团三方联合打造的百亿级“巨无霸”项目。智己汽车背靠三棵大树。上汽集团为其提供资金基础,张江高科技园区拥有高科技产业集群生态以及AI、芯片等核心技术,加上阿里巴巴的用户大数据、阿里生态园为其协助,无论哪方面都能看出上汽集团对于高端智能纯电汽车转型的决心。

上汽集团对于智己汽车的打造十分看重,就此前“L项目”来讲,上汽集团相关负责人对中车网提到:“这个项目是瞄准汽车行业未来趋势发展,是上汽集团在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国际化等方面的深入布局。”

然而上汽集团对于“智己汽车”项目的施行真得知己吗?日前上汽集团旗下合资公司上汽大众发布高端智能纯电——ID.4X,声称对标特斯拉;上汽集团旗下自主品牌上汽乘用车公司发布了?MARVEL?R,新车是上汽乘用车独立于名爵、荣威外的另一品牌,致力高端纯电领域突破。

若无独特竞争力,成功仍未知

如此快速布局高端纯电汽车领域,也引发坊间诸多猜测。“上汽集团推进‘L’项目”不能排除是跟风之举,现在冲击高端很可能是迫于民营企业和造车新势力的压力。”汽车分析师任万付此前对中车网坦言道。

提及这次“智己汽车”的消息发布,中车网致电汽车分析师张翔,张表示,智己汽车目前看来,没有发布价格、没有车型、更没有定位,仅仅是发布一个新闻,上汽集团欲想通过消息进一步融资,而智己汽车能否在高端纯电汽车领域破局,现在来讲更是一个未知数。

2020年是汽车电动“元年”,众多车企纷纷向高端电动纯电汽车领域转型,除了造车新势力外,众多传统车企开始纷纷布局。例如日前东风汽车发布的“岚图”,北汽新能源发布ARCFOX极狐,包括长安也谋划与手机巨头华为创造自己的高端纯电汽车品牌。此外,特斯拉凭借高续航里程以及自主研发的软件优势,拥有独特竞争力。

不管是面对其他车企,还是自己旗下基于大众汽车MEB模块化纯电平台打造的ID.4X,还是搭载最新5G技术的R汽车MARVEL?R,倘若智己汽车没有独特的竞争优势,那上汽集团在高端纯电领域破局依旧任重道远。上述分析师对中车网表示“目前各厂家之间产品同质化严重,上汽集团要想找到一个独特的定位,打造一个与众不同具有竞争力的高端纯电品牌,还是很难的。”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一周新能源:马云造车,从这个品牌开始

在动物界中,狗的嗅觉应该最为灵敏,它们不仅能够嗅出200万种不同浓度的气味,还能闻到近1000米之内的物体,其灵敏度是人的100万倍,在危险到来的那一瞬间,作出判断,降低损失;可是人类做不到,我们只能在一次一次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总结过失,为下次的有可能成功积累更多时间和能量。

2018年,和多数日子一样的平凡中,位于嘉定的上汽车间内一如既往的进行着有序的排产,但一项在上汽内部称之为“一号工程”的“秘密”项目正在发酵,而此时,位于上海临港新区的特斯拉超级工厂正在紧锣密鼓地加急建设中。

几乎是同步,上汽的“一号工程”被视为“对抗特斯拉的有力武器”,而由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亲自挂帅,总裁王晓秋任总指挥,也让“一号工程”显得极其重要,当时内部有传,“上汽正在打造中国版特斯拉”。

但问题来了,特斯拉真的如此轻易被复制吗?我们的市场又需要怎么样的“特斯拉”呢?

中国版特斯拉

11月26日晚间,上汽集团突发公告称,其将与浦东新区以及阿里巴巴联手打造全新用户型汽车科创公司“智己汽车”。

自认为嗅觉敏锐的我们,似乎早就忘却了2018年传出的“一号工程”,却被上汽突然的“智己汽车”,震慑住了。

终于网传近一个月的最新高端品牌L项目拨雾见真招,“智己汽车”正式落地,智己汽车将主攻中高端电动车细分市场,通过实现整车智能化宽度和深度的突破来寻求自己的定位。

比起浦东新区这样的硬核后台,世人更关心阿里巴巴的入局。虽然上汽和阿里一直都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但早前阿里巴巴一直作为供应商的身份,在其车机系统上给予帮忙,大家所熟知的斑马系统便是其中之一。可这次不同,据了解,上汽集团和上海浦东新区在股权架构中分别占有72%,而阿里巴巴占股比18%,另外10%由员工和用户共同持有。

面对汽车市场,阿里巴巴敏锐度极强;面对好友升级转化,阿里几乎没有理由不帮,而借助上汽的整车平台作为跳板,阿里可以加速从汽车制造,车机系研发,甚至渠道布局上得到更多。比起华为直抒胸臆的表达过,“自己不会造车”,阿里并没有发表过任何“我不想造车”的想法,换言之,“智己汽车”算是阿里正式踏入整车制造业的第一步,上汽+阿里巴巴,这才是真正的王牌+王牌。

品牌宣告成立,这艘被包装了2年之久的全新巨轮,准备开足马力,驶出港口。就在“智己汽车”宣布后不久,又一项政策被同步发布,智己汽车将成立的产业基金,与张江高科、上汽恒旭投资共同成立,专项投资于上汽集团打造的高端智能纯电汽车项目,上述基金认缴出资额为72亿元,其中上汽和上汽恒旭认缴54亿元,张江高科认缴18亿元。

果然,还是大企业有魄力,把前路铺的硬实,让后人快步跟进。无疑,“智己汽车”的诞生将肩挑上汽再次冲击品牌高端化的重任,而是否要做“中国版特斯拉”,是否能成为“中国特斯拉“,这却并不是上汽说了算,但急需一个真正的高端品牌来刺激市场,刺激用户,完善上汽品牌,这倒是真切。

高端品牌智商税

如果熟悉上汽,便会明白“再次冲击品牌高端化”的“再次”二字,充满了无奈和真实。

在如何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路上,上汽一直努力充当“先发部队”的角色,作为较早布局新能源发展战略的企业,在早年发布“蓝芯”战略时就同步发布了“NetGreen绿芯”技术品牌;2018年8月还发布了被冠以“全球首款量产智能汽车”、“电动超跑SUV”、“智能汽车定义者”等一众标签的荣威Marvel?X。

铺天盖地的宣传造势,让?荣威Marvel?X享尽“荣华富贵”,上汽也希望通过这款车型实现自主品牌的向上突破,将Marvel?X树立成为为品牌向上的标杆和现象级产品,可始料未及的“扑街”,生生打脸上汽的。

MARVEL?X交出了一张极为尴尬的成绩单,上市半年来累计卖出了3,893辆,进入2019年后每月月销更是跌至200辆不等。

无论从市场和用户口碑上,Marvel?X都没有成为上汽所希望的“标杆和现象级产品”,品牌向上失败了,甚至有网友在网端发文称,“上汽Marvel?X让我们花钱交了智商税,车子不好开就算了,续航又差......"

虽说不能因为一款车型的失利否定一个车企的好坏,但面对多变的市场和用户,上汽的敏锐度不算太强,在自主品牌方面,前有吉利、长城、长安的发力,后有新势力蔚来、小鹏的追赶,比亚迪也凭借刀片电池“翻身”成功,甚至连红旗今年的表现也远胜上汽。

着急,一定着急,可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上汽必须静思自己的问题,“品牌向上”并不是单纯的车型外观、配置、售价的提升,市场和用户需要看到你的诚意。

左手R标?右手智己

12月1日晚,上汽集团发布公告称:截至2020年11月30日,公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已累计回购公司股份数量合计为70,101,129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60%。曾经的中国车企市值一哥,早在今非昔比的市场战场中失去其优越性,让自己不掉队,是唯一扳回颜面的事情。

从2020年下半年起,受美国本土资本市场的影响,新能源汽车格外受到眷顾,特斯拉当前市值突破5,000亿美元、蔚来市值赶超戴姆勒、比亚迪总市值突破5,000亿元也将上汽集团甩在身后,看来机遇实在太重要,面对实时变换的车企排队赛,上汽做好准备了吗?

在迎接“智己汽车”到来之前,上汽在5月10日诞生R品牌,重述荣威Logo,极简化的处理设计,让荣威品牌更具未来感,而R标设计之下的车型,无论从产品定位到渠道营销,上汽都在为重新的品牌向上之路再次铺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不输精神是上汽荣威发力新能源市场的决心和效率,当然也是他们迫于形势和压力之下,必须行之的一步棋。

针对R品牌,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俞经民这样说,“R品牌将承担15万元价位区间上更高的任务。明年上海车展前R品牌还将发布两款概念车,加上广州车展的概念车,未来这三款车型都会量产上市。明年我们的销量目标是3万辆,不过高追求销量,而是注重每一个服务的质量。”

“上汽集团的品牌非常多,R品牌却与众不同。R品牌将会在产品、营销、销售方面用全新模式。”R品牌首席运营官姜辉如是透露。

然而,推出R品牌,再顺势推出“智己汽车”被更多人解读为是上汽布局新能源市场最后一拼,左手R标右手智己,两大高端品牌联手打造上汽自主品牌,市场一定会有更多的反馈。而在其品牌向上的核心中,自主高端品牌的发力也正是慢慢摆脱过度依赖合资板块所造成的分化。

随着“智己汽车”的发布,上汽也正式形成了全新的自主品牌架构——智己汽车、R汽车、荣威、MG名爵和上汽大通。

虽然全新的自主品牌架构不免招来非议,毕竟在过去一段很长的时间内,荣威、MG名爵的市场口碑一直处于两极状态,如何让新生的“智己汽车”有更多的市场优势,成为“中国版特斯拉”的有力代表,上汽需要更多的精力和耐心。

新品牌代表着新希望,那个从2018年便埋下的“智己汽车”,真能实现上汽品牌向上高端化的希望吗?依靠圈内强强联合的惯用戏码,是否真的就能成为“王牌军团”呢?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智己汽车”诞生后,发表了一段自己的看法,何小鹏表示:两家强大的企业跨界深度合作有不少成功案例,如果将稳定和利润去掉,在国内的科技行业好像没有成功案例,成人世界只有选择没有对错,结果,在2年后会再次让时间揭晓。

时间是最好的发酵剂,而市场则是最残酷的修炼场,无论是否会成功亦或者重新,对上汽而言,“智己汽车”便是当下自己对于市场最佳敏锐度下的产物,巨轮下水,只能一往无前。

文/小花姐姐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为什么说新造车下半场真的来了?

嗖的一声,很快啊,一个星期就过去了,又到了每周末和大家聊聊新能源车圈一些大事的时间了。在这里真的不得不佩服一下自己,就在前几天的文章里,我就预测说,“国家队新势力”将会越来越多。结果才过了没几天,又一个国家队的新势力品牌横空出世了。

这个新品牌叫智己汽车,是由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集团三方联合打造,定位是高端智能纯电动车品牌。按照公开的消息可知,在智己汽车的股权结构中,上汽集团就占比54%,浦东新区占18%,绝对是妥妥的国家队了。

光从这三大股东方就能看出,这个智己汽车不缺钱,也不缺实力和背景都十分雄厚的爸爸,启动资金就过百亿,真的算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了。虽说智己汽车在股权结构上,和上汽R品牌,以及广汽埃安、东风岚图等由汽车集团100%全资拥有的品牌不同,智己汽车引入了阿里巴巴等外部投资者,在经营和决策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但正如我此前所说的,这种国家队新势力能否在高端新能源车市场上站稳脚跟,能够在技术上、服务上以及品牌认可度方面,超越那些已经渐入佳境的造车新势力,也是一个未知之数。

更重要的是,如蔚来、小鹏、理想等那些造车新势力品牌,和苹果、特斯拉、华为、小米等IT科技企业一样,品牌形象和他们创始人的人设都深度捆绑在一起,被赋予了的鲜明的个性和标签,都有血有肉有温度。

但反观绝大多数的国家队选手,品牌形象同质化十分严重,都一窝蜂地往自己身上贴上“高端“、”智能“、”科技“这些虚无且冷冰冰的标签,光有一副靓丽的躯壳却没几分有趣的灵魂。

智己汽车的首款新车将在明年发布,希望到时候能让我们看到它有血有肉的一面吧。

其实就在智己汽车正式发布的前一天,另外一家“国家队新势力”岚图汽车的首款产品,中大型高端智能电动SUV在武汉正式预生产下线了。该款车型将于12月全球首发,并预计于2021年第三季度上市。

很明显,在看到造车新势力的股价飞涨,市值不断超越众多老牌汽车集团的时候,国内这些传统汽车集团再也淡定不下来了。但明年,BBA以及不少高端合资品牌的纯电动车也将陆续引入国内市场了,30万元以上的中高端电动车竞争将会异常激烈。

这场比赛,大家觉得这些国家队新势力能打赢吗?

当然了,这周特斯拉的日子也过的有点不太愉快。在国内,特斯拉宣布自2020年11月27日起,召回生产日期在2016年3月16日至2016年7月31日期间的部分进口Model?X车辆,共计870辆。这次召回的原因,是因部分车辆车顶饰板表面的底涂剂可能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饰板的附着力可能减弱,极端情况下饰板可能会从车辆上脱落。如果在行驶中饰板从车辆上脱落,会增加道路上后方车辆尤其是摩托车发生碰撞或受伤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此前,特斯拉应中国监管机构的要求,在中国召回了约?3?万辆?Model?S?和?Model?X,但是特斯拉对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称,该悬架系统不存在任何缺陷,并表示无需在美国召回。但尽管如此,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机构表示,他们将对特斯拉车型的前悬架安全问题对约近?11?万辆特斯拉车型展开安全调查。

到底特斯拉的车型有没有问题,以及国产之后的特斯拉Model?3有没有潜在问题?那就只能留给时间去证明了。但至少在目前,特斯拉Model?3还是仅次于五菱宏光MINI?EV,销量排名第二月销过万辆的纯电动车,而且售价是宏光MINI?EV的近十倍。

和特斯拉有关的大新闻其实还有一则,就是当何小鹏在广州车展上宣布,明年将推出新一代的,带激光雷达的自动驾驶系统后,马斯克在国外社交平台上,暗讽小鹏汽车抄袭了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

而何小鹏随后也在朋友圈中也作出了硬气回应,相当霸气。其实从现在两家的技术路线上看,小鹏汽车的解决方案与特斯拉侧重依靠摄像头的“视觉系”路线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特斯拉正在密锣紧鼓地通过重写FSD代码来提升自动驾驶能力,而小鹏下一代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也将在明年上市,到时候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比拼一下就高下立见了。

最后还有一个事情想提一下,就是据路透社的报道,玛莎拉蒂将在未来5年全面实现电气化,旗下所有车型都将电动化转型,要么是混合动力,要么是纯电动。不久前是宾利,这次是玛莎拉蒂,下一个宣布全面电气化的超豪华品牌会是谁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继华晨宝马、光束汽车后,宝马成立第3家合资公司

文?|?江小花

今年四季度,联合打造突然成了汽车新品牌诞生的关键词。

先有长安宣布,与华为、宁德时代联合,打造一个新的高端汽车品牌。引发了行业和资本市场的一阵忙乱。

前天,由上汽集团控股,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等共同参股的全新高端汽车品牌智己汽车也在上海浦东正式落地。

这两件事情合起来看,说明中国在汽车行业电气化、智能化的进程,正式开始进入下半场——核心玩家粉墨登场。

如果说,蔚来、小鹏和理想们是在特斯拉的感召之下,带着一腔热血和风口的大量资金,与一群敢死队员或骗子一起,撑起了惨烈而充满新鲜感的上半场;那么长安、上汽的做法,则是拉开了这个时代壮美而难以预计的全貌的大幕。

不是咱们好为大言,这个逻辑其实很清楚。

当之前不成熟的汽车新四化概念,在被叫到业外看官也耳熟能详的时候,这个概念其实已经分化到条分缕析非常清楚的状态了。

不管任何人愿不愿意,电气化已经成为无法逆转的汽车能源新方向,并且在政策的驱动下,这个过程注定会加速。

电气化的核心因素,是电池玩家,具体到国内,就是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为代表的全栈电池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当下,续航里程水平已经不是电池技术的主要瓶颈。关键点是另外两个,其一是干电极或干粉电池是不是能快速优化量产,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电动车的安全争议,一个不会燃烧的电池包,理论上安全度高于燃油车。

其二,是电池寿命和成本。这也就是特斯拉提出的百万英里电池指向的问题。电池的寿命够长,成本降到稳定阶段,车辆在二手车价格、换电替代等方面才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这两点,随着行业的发展和用户规模的扩大,以及玩家的增多,不会成为行业的痛点。当然,如果石墨烯,超级电容等概念有天落地,那么汽车能源的解决方案自然会进入一个新天地。

网联化的核心在于公共交通智能设施的建设,这不是一家车企可以解决的问题,车企目前需要准备的是让自己的产品可以无缝对接网联化的需求,有预见性的企业可能会在其中看到更多商机,但关键还是要看未来推动的节奏。共享化在汽车模式上是一个半伪命题,只有叠加其他出行模式,才有意义,用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BU首席架构师官苏箐的说法,共享化看上去更像一个结果,或是应用,而不是一个商业模式。

剩下的智能化才是未来的汽车品牌拥有者比拼的主战场,从我们现在所处的4、5G交替的时代,以及通信能力代际替身周期日益以缩短的情况来看,在突破了无人驾驶的环节之后,智能化,也就是软件的比拼就是汽车市场竞争的绝对核心。

即便从现在来看,在从L2级自动驾驶技术成为市场基本技术之后,智能化的比拼就已经迅速铺开了。如今行业对特斯拉的主要差距,核心也在智能化领域。内外设计、电池不是车企们在意的点。

说句题外话,其实所有吊打特斯拉的企业,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在这方面吊打过特斯拉,最早选择在这方面扬言吊打特斯拉的时间,现在看来,也得在明年或后年。

在上述这些信息明确之前,其实不管是传统整车企业,还是有能力成为智能汽车玩家的互联网巨头企业,都处于观望、试探的阶段。

比如华为,事实上2014年,华为就开始了汽车智能部件的开发,相关产品在前几年已经陆续供货给不少车企。但到去年才宣布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成立,今年又提升了相关板块的重要性,并有大名鼎鼎的余承东操总盘。

再比如百度,做Apollo无人驾驶项目已经很多年了,在我看来百度至今仍然在选择方向。从国外来看也是一样,苹果和谷歌在智能驾驶产品上走得已经很久,但是似乎还是永远在纠结,造车?不造车?造车?不造车?

传统造车企业也是一样,BMW做汽车智能已经超过十年了,我相信他们已经意识到了独力蜕变成软件企业的艰难,以及巨大的不对称成本。很多华为、腾讯、科大讯飞这样的公司可能只要一个小组,两个月的活儿,让很多车企自己做能做出大项目的观感来。

车企的纠结在于两点,一个是对品牌主权的捍卫,所以在没有安全而明确的“安卓”之前,几乎所有车企,都会选择自己先做。谁也不敢无视智能化,只要能接受传统OEM逻辑的智能供应商能解决问题,那就先自己弄着。

二是传统OEM中车企的地位问题。掌握品牌的车企,负责总成和销售,占有全部品牌,供应商在背后闷声发大财。为什么,如果供应商掌握了To?C的渠道,那离自立门户也就不远了。博世这样的企业,还能造不出台好车来吗?

车企在智能化时代,纠结的资本在于数据,虽然车企自建云端、操作系统和数据能力的成功机会,大概也就比苹果在手机界成为苹果的概率略大一些,但是在现阶段,开放数据与否,还是在车企的掌握范围之内的。只要保有量巨大的企业里面不出叛徒蒲志高,那这个筹码,还可以拿一阵子的。而在互联网企业眼里,这个一阵子是多久,可能关乎他们投入这个行业的生死线。

在各自试探、接触、纠结了三五年之后,我们今天看到的两件或许至少会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中的节点件发生了。

上汽和长安这两个新项目,至少说明了几个突破。

其一,基于智能化和用户时代的行业新逻辑,可以驱动大型车企和互联网企业的深度合作,并且打破一些现行行业规则,比如数据共享,比如品牌归属整车企业的同时,智能方案供应商可以有C端形象等等,前提是各自守住自己的边界。

其二、时间对传统车企和互联网企业都很重要,没有太多企业最终会选择跟15年前的特斯拉一样的独行之路。

其三、汽车行业的巨头,和互联网行业的巨头(其实能称得上巨头的企业在两个行业都不算多),都可以认可融合发展的道路。

所以,我们之前总说的新造车的下半场,不是所谓更多蔚来、小鹏、特斯拉那样的玩家涌入,而是巨头转身。不难发现,他们也纷纷选择了“新”造车的路线。切割既往利益的共识,是汽车企业和互联网企业达成融合发展的谈判基础之一。

当然,细看长安项目和稍晚的上汽智己项目,就已公布内容来看,还是有很多不同的。

比如长安的项目,华为作为智能全栈解决方案的大玩家,将以LOGO上车的方式存在,当然任正非已经再次确认华为不造车,我认为华为会恪守边界,除非行业后期的发展超出可预期的范畴。这个项目技术合作的格局比较清晰,不管各方如何宣传,华为在其中的存在角色,还是供应商,不过或许和之前汽车供应商的角色有了一些顺应时代的突破。

而上汽智己汽车的项目,在资本逻辑上的思考明显因为上海的城市特点而更加完整,落地即百亿,后续战略投资者的进入通道等等,都设置得很明确。我丝毫不怀疑,在两到三年之内,我将可以在科创板买到智己汽车的股票。

但这些看似鲜明的差别,不会改变大局,就是汽车巨头与互联网巨头基于智能化的融合发展。所有初始设置,最终的大命题都会在这里汇集。或许有一天,这会被全世界称为汽车智能化升级转型中的中国模式。

为了让本小花预言成真,二位先行者可一定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啊。

好啦,吹完了大盘的牛皮,我再来分析一下智己汽车这只“新股”。

和长安华为宁德项目一样,智己的新车正式量产下线的时间定在明年底,后年初的节奏上。可见两家显然都不是“白手起家”,按照智己汽车筹备项目组副组长刘涛的话说,地下工作已经做了小两年了。

据称,上汽将会把自己的全副技术家当注入这个品牌的车型。在整车设计方面,智己会通过与全球顶级设计师开门合作的方式来做。据花爷私密了解,有过保时捷等品牌作品的不少明星设计师们,都已经在智己汽车池子里。

不必怀疑上汽这样的企业的组织动员能力,我预计,在传统的汽车产品力方面,智己汽车上市即有优势的局面是可以预见的。但这并不是智己汽车的核心。

智能化、软件,以及在这两点基础上的用户逻辑的搭建,才是重点。看上去似乎也就是个耳熟能详的东西,被各路企业至少也说了一万遍了。

智能化和软件,其实现在多说也没啥意义,大家的方向如今都一样,先解决无人驾驶之前的汽车智能化,以更领先的自动驾驶级别为基础,延申到驾驶者仍需要介入驾驶阶段的智能应用开发、基于汽车云的AI智能学习能力,以及大算力的底层技术推进、做好无人驾驶和智慧交通时代的硬件对接准备,等等,无非是当下企业侧重点有所不同。

按照互联网的经验来看,比拼的核心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作为基础的算力支持、云和大数据支持以及芯片等,不做这块的,不管应用做得的多好,我们可以理解企业已经把自己这块的未来交给了行业未来的安卓。这条赛道,以十年来看,能走完的没几家。也是汽车巨头和互联网巨头接受融合发展的根本。

另一个是智能应用,包括对车辆的智能设定,智能用车(不叫驾驶,因为很多功能是无人状态下的,比如停车场无人自动停车),以及行车环境之下的生活、工作、等应用。这个环节也没有太多差异,比拼的是以最新技术,实现最快解决痛点的能力,以及应用产品的迭代升级的品质和速度。

说白了,就是谁更有创意,更能观察到时代的需求(比如我们面对的典型的5G时代的需求升级与技术结合的可能性,并将其打造成可持续的产品),谁就能在这方面获得最大的利益。在此之前,包括优势最明显的特斯拉在内,其实都没算建立起结构性优势,无非是体系和节点性优势。

多说一句,要吊打特斯拉,就是在这个环节,4G时代已经证明了,中国的企业更能在电信基建领先的前提下,做出更好的应用。

所以,智己在智能化和软件方面,能做出怎样的产品和惊喜,我们很期待,但也只能拭目以待。从基因来看,智己的智能硬件能力和算力基础处于现在的行业优势阵营,而如果结合充分的数据,他的应用设计和迭代的速度,是可以期待的。

在智己汽车披露的信息中,智能化与用户的关系是比较亮眼的一环。

我们都知道,汽车智能化和用户逻辑之间关联非常直接。如果说现在只是初步的汽车智能化时代,用户逻辑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简单说,以前是汽车企业,根据自己的前瞻技术以及他认为当下行业的发展阶段,来研发、设计确定的产品,然后告诉用户,我好在哪里,你应该喜欢我什么。一款新车出来,企业能否说服用户,决定这一款甚至一代产品的成功与否。

而现在,随着平台、架构的智能化程度的提升,不仅在广义的汽车电子领域,甚至在硬件,如局部外观、油漆、大灯、座椅等大多数方面,企业在技术上都可以做到比较快速的优化,成本上也可以接受(做不到的要么是不愿意,要么可以去面壁反思一下)。

这给企业根据用户的实际意愿来快速优化产品成为可能,这势必成为行业竞争的重点。所以,用户逻辑,由我提供什么,你决定选不选我的1.0时代,快速在向2.0的用户共创时代演进。几乎所有企业,要么在路上,要么在准备上这条路,没有不想切换的,只有会的和不会的,坚决的和纠结的。

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带动用户逻辑的继续升级,跟我们不清楚5G到底会带来哪那些改变、颠覆一样,我们对汽车智能化及其给行业带来改变的边际暂时无从判断,相应的对用户逻辑改变的最终边界也无从判断。

智己汽车率先在用户共创的概念之外,提出了用户共生这个概念。这至少是一个汽车行业的用户逻辑新概念,与共创相比,他是另外一种路径,还是一个3.0,这还有待具体信息披露,以及后续实际发展来看。

目前,智己汽车对这个用户共生的核心表达是,他们将致力于打造用户在用车周期中,可以通过使用车辆获益,甚至是获利。

虽然具体的操作细节还没有浮出水面,不过简单来说,智己汽车想要打造的用户逻辑是,既然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数据以及共创(样本数量和智慧集合)是软件主导的企业取得商业成功的关键,那么基于一切皆可数据的基本思考,用户在企业发展的商业价值应该得到认可。

也就是说,智己汽车认为,你购买了他的产品,除了成为车主,还自然成为了他智能化升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上的一点,你对车辆软硬件的使用,是智能汽车云和大数据的一条支流;你在品牌信息渠道上留下的意见和建议,也是汽车各个环节优化、迭代升级的基础。

那么作为企业,我就应该通过某种方式认可你的贡献,我的企业发展的利益中就应该对你的贡献有所回报。智己汽车没有这样表述,但是花爷理解,这是一种用户合伙人的概念。

在购买车辆满足出行及其他需求的层面上,你是消费者,花钱买产品。但在产品多个环节的优化、迭代层面上,你是企业的合伙人,这就是智己汽车的用户共生逻辑。

按照行业已有的一些现象,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用户合伙人的关系涵盖面还是很广的,不光是数据环节,比如在销售环节,蔚来车主推动身边人实现扩散购车的意愿和成效是最高的,这种行为在以后的汽车销售环节中会越来越重要,那么也当然也可以更明确的纳入用户共生的概念范畴内。

再比如,在用户服务端,用户对服务的优化,功能同样十分清晰。就在最近两年,用户对销售体系的服务优化方面,就解决了众多企业之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在用户APP端,这样的用户共生逻辑同样清楚。

以智己汽车的思路为例,除了汽车本身之外,覆盖全生活场景的APP同样是企业的重要产品之一,或许还有机会成为核心产品,请注意是产品,是预期中的业务板块。

不管这个APP的内容和社交的基础协议如何设定,车主一定都会成为这款产品能否实现商业价值最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广者。这同样也可以纳入用户共生逻辑。

所以,就广度而言,用户共生是可以成为覆盖未来车企,或者叫出行企业全业务链的逻辑。因此,除了再次确认汽车巨头和互联网巨头跨界融合发展这个大玩法之外,智己汽车的用户共生的构想,是这个企业根据现有信息,有机会实现引领的第二个维度。

2020年,注定是一个对于汽车产业非常重要的节点性年份,虽然我们还不知道很多东西最后的边界。

但是,不知道有多少人跟花爷有共同的感受,至少在中国,年头还是愁云惨雾的一个夕阳行业,一场尚未完结的疫情来袭,到了年底我们突然发现,这个行业朝阳了,太多新鲜的、充满想象力的内容,太多比新造车上半场看上去更有希望的内容,开始不断涌现出来,让人兴奋、让人玩味。

就好像华为智能汽车事业BU的王军所说,形势一片大好!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互联网巨头入造车局 谁最被看好?

面对特斯拉、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的强势崛起,长安汽车携手华为打造高端智能汽车品牌,上汽集团牵手阿里巴巴成立"智己汽车",东风成立"岚图",自主车企加快智能化业务布局。

作为豪华汽车品牌宝马汽车,在国内已经成立了华晨宝马和光束汽车,两个汽车品牌,一个与华晨合资,主打燃油车,一个与长城汽车合资,主打新能源。近日,宝马汽车第三家合资公司成立,致力于汽车软件业务。

12月18日,宝马中国与诚迈科技(南京)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协议,由双方共同出资5000万元人民币,合作成立一家专门从事汽车软件开发业务的合资公司,从而进一步推动其数字化进程。

新公司双方投资股份相同,但是决策权可是宝马说了算。从公告来看,股东大会是合资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宝马公司拥有51%的投票权,诚迈拥有49%的投票权。股东大会普通事项需过半数投票权通过,重要事项需要三分之二以上投票权通过。也就是说,日常事务宝马说了算。

据悉,诚迈科技自去年9月以来,由于国产操作系统概念持续发酵,诚迈科技受到资本市场疯狂追捧。

诚迈科技主营业务为软件技术服务及解决方案的研发与销售,其在嵌入式软件开发和云计算应用领域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对汽车行业和相关的软件开发也有深入研究。而在未来,该合资公司也将依托宝马在整车集成方面的能力与特长,同时拥有诚迈科技在敏捷软件开发方面的专业实力。

宝马大中华区总裁高乐表示:"数字化早已渗透到宝马的研发、制造、车机端数字化体验以及包含无数接触点的客户旅程之中。当下,宝马在中国正在数字化的道路上快步迈进。"

在宝马中国与诚迈科技成立合资公司之前,其数字化业务主要由一家名为领悦数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2019年6月12日,领悦数字在北京挂牌开业,是华晨宝马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也是宝马集团在全球市场成立的首家独立的数字业务公司,专注于推动宝马在中国市场的市场营销、销售管理及客户生命周期管理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其业务范围涵盖全渠道营销数字化解决方案、大数据分析、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以及数字营销服务。今年,领悦为宝马开发了"SPARK"全新经销商运营平台,启动经销商端的落地试点。

随着光束汽车成立,华晨宝马全资子公司领悦不能满足目前需要,宝马中国与诚迈科技再次合资,不仅是为了加快数字化进程,也是为了新公司业务开展需要。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11月14日,长安汽车宣布将携手宁德时代和华为打造一个全新高端智能汽车品牌;26日,上汽集团、浦东新区、阿里巴巴三方合资的高端品牌“智己汽车”正式签约;30日,科大讯飞与广汽集团成立星河智联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如小鹏汽车CEO何小鹏所言:“目前汽车产业的变革类似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的过渡,目前汽车的转变时期好比2010年智能手机的转化时期。”显而易见,互联网巨头们与传统车企的联手正在加快这场变革。与车企们合作造车的阿里们实力都不低,但这场关乎未来的争夺战中,已经入局的阿里、华为、科大讯飞谁是更强的那一个?

阿里:大数据为汽车赋予第二引擎

上汽和阿里的合资造车项目——智己汽车在上海落地,首轮融资即达到100亿。不差钱或许是这个新造车项目给人的第一印象,而其最受关注的地方,还是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集团的加入。

阿里在车圈不是一个陌生的面孔。五年前,阿里与上汽联手打造斑马网络,随即掀起汽车行业的智能网联热潮,二者共同开发的斑马智行系统应用于上汽荣威RX5,后者也因此名声大噪,销量亮眼。随后,天猫卖车,养车服务顺利落地,连带着汽车用品成为阿里板块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在智己汽车项目中,阿里巴巴的造车历程会更加深入。

“阿里巴巴集团希望以多年积累的数据、云计算和YunOS操作系统作为切入点,通过与上汽集团合作,把数据、互联网服务、操作系统与驾驶者、消费者、汽车硬件完美结合,通过互联网,把从汽车变成新一代的智能生活平台,变成超越驾驶乐趣的消费者生活空间,赢得消费者的喜爱。”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表示。

拥有了操作系统的汽车相当于拥有了第二个引擎,这个引擎的动力就是数据。汽车有望成为互联网服务和智能硬件创新的重要平台,世界迎来了万物互联网时代。

从当前市场结构看,智能化已经成为新车必备要素,普遍应用的智能化配置已经无法打造差异化,在一众产品中脱颖而出。在此背景下,深耕互联网领域多年的阿里掌握着的大数据会是其造车的一大利器。

华为:智能汽车方案已完善

在11月14日宣布与华为联手造车的消息后,长安汽车股票随即大幅增长。从2020年11月16日至2020年12月1日,长安汽车A?股和?B?股股票交易价格收盘累计涨幅分别达到62.80%和84.4%。

资本市场的反应显示出市场对华为入局汽车行业的看好。这家在5G技术领域领先全球的企业也的确实力非凡,对长安汽车而言,与华为的合作或许会为其带来革命性的发展。

尽管华为一直坚称不造整车,只帮车企造好车,但事实上,华为在汽车领域的触角已经十分广泛。除了强项无线通信技术外,目前华为在智能汽车的布局主要集中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动力三个方面。

2020年9月开幕的北京车展上,华为展示了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mPower整体解决方案,到智能网联、智能车云服务、商用车&专用车解决方案、ADS智能驾驶全栈解决方案等一系列解决方案。

目前,华为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Huawei?Intelligent?Automotive?Solution),从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到操作系统,以及激光雷达、AR-HUD等智能化部件,HI品牌在智能汽车打造方面从软件到硬件的布局基本走向完善。

据中信证券称,华为入局智能汽车,预计将填补国内在Tier?1阵营中的空白。由于华为在“三电”、CV2X、AI、物联网操作系统等领域都有极强的竞争力,有望对中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

科大讯飞:深度人机交互体验

广汽集团与科大讯飞的合作同样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但两者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事实上,这一问题或许已有预期。

星河智联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之前,广汽埃安通过推出下一代智能车AION?V,已经与科大讯飞建立了深入的合作。

广汽AION?V搭载了集成科大讯飞技术的飞鱼2.0智能语音系统。在科大讯飞强大语音识别算法的支持下,AION?V的智能语音系统成为一大特色,针对方言俚语、语速不同、生僻多音字等语境的识别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在此基础上支持“整车式环绕语音深度控车”,?实现语音控制开窗关窗,开天窗关天窗,开关尾门、雨刮、氛围灯、座椅加热等复杂操作。

在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技术技术领先的科大讯飞此前已入局汽车智能化领域多年。过去十年间,科大讯飞汽车化智能产品在中国主流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车厂的覆盖率达90%,累计用户突破2500万人。

未来的合作中,科大讯飞称将为传祺新车装上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的“汽车大脑”,消费者或许能在传祺新车上感受到深度人车交互的新体验。

汽车智能化已然成为未来趋势,在这方面造车新势力走在了前头。眼下传统车企已经开启了追赶的步伐,互联网巨头们的入局带来了更多可能,不可否认,阿里、华为、科大讯飞都有其优势所在。在此背景下可以预见,未来市场的激烈竞争不可避免。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