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买华为是爱国,那买自主车是什么?

2.合资汽车到底是不是国产汽车

3.格力有哪些核心科技?

4.小米10都卖高价了,国产汽车什么时候能崛起?

5.未来几年里,国产车会不会碾压超越合资车辆呢

6.那些没什么钱却宁愿花十多万买低端合资车,也不买国产车的人是什么心态?

小米汽车三大件是什么级别_小米汽车厂商

什么价位的车销量最高?答案是10万左右的车销量最好。也就是说,现在很多人买车,还是停留在选代步工具的阶段,无论是朗逸还是轩逸,都是该品牌的入门级车型。同样,无论是合资还是国产,在10万元这个领域都有不错的车型可选。今天我就来说三款10万左右的国产家轿,这三款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的轴距都超过了2米7,都提供了带T的发动机,真的可以说是要空间有空间,要动力有动力,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款?比亚迪-秦Pro?2020款?指导售价:7.98-9.98万元

这款车现在在售的不只有2020款超越版,2018款和2019款也是可以买到的,超越版是在5月20日上市的,也是我们今天主要说的车型。至于2018款和2019款,我就不多做介绍了,下面咱来看看这个超越版车型。新车共有三款车型,其,一款手动挡,两款自动挡。发动机均是搭载的1.5T涡轮增压发动机,手动挡车型的变速箱是6挡手动变速箱;自动挡车型是6挡双离合变速箱。车身悬架前为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后为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三大件方面是这样的。

超越版秦Pro的车身尺寸长宽高分别为:4765*1837*1500mm,轴距为2718mm,车轮尺寸是16寸或17寸的。在配置上有一项是很有意思的,该车支持手机NFC车钥匙功能,目前国内主流手机品牌华为、小米、OPPO、VIVO等支持NFC的手机都可以适配车钥匙功能,也就是说,以后出门带个手机就可以了。当然,大尺寸悬浮式中控液晶屏也是必须有的。

至于车子的外观方面,按惯例我还是不多说,毕竟都有自己的审美,大家看一下就好了,没有必要讲一些很专业的词来误导大家。超越版秦Pro的优势有以下几点。售价便宜,在上面的指导售价基础上还有一部分优惠;空间大,超越版秦Pro的轴距超过了2米7;动力好,所搭载的这台1.5T发动机的最大功率为:160马力,峰值扭矩为:245牛·米,满足日常用车需求是肯定没问题的。

第二款?吉利汽车-2020款帝豪GL?指导售价:7.78-11.58万元

对于帝豪GL这款车,大家肯定不陌生,至于这款车每个月能卖多少台,我还真不知道,因为在很多第三方数据统计中,这款车与帝豪是统计在一起的。看完指导售价大家可能觉得,裸车超过10万了呀,但现在4s店给出的报价,优惠了将近1万块,所以也算是10万左右的车子了。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款车的基本配置如何。

动力方面,2020款帝豪GL搭载的是1.4T或1.5T两款涡轮增压发动机,这两款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分别为141马力和177马力,最大扭矩分别为235N·m和255N·m?。1.4T发动机匹配的是6速手动或CVT无级两种变速箱,1.5T车型匹配的是7速双离合变速箱(1.5T发动机是三缸的)。车身悬架前为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后为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车身尺寸长宽高为:4725*1802*1478mm,轴距为:2700mm,车轮尺寸是16/17寸的。

在主被动安全配置方面,顶配车型配备了前后头部气囊气帘和主动刹车系统,这一点还是很不错的,毕竟1.4T车型的顶配也才不到10万。内饰方面搭载的10.25英寸中控屏幕和最新GKUI19智能系统是亮点,作为改款车型科技感的提升是很明显的。至于车子的外观和内饰,我还是不做评价了。

第三款?上汽集团-2020款荣威i6?Plus?指导售价:?8.98-13.98万元

说到裸车10万大家更多的肯定想到的是荣威i5,其实2020款荣威i6?Plus优惠完了之后,裸车10万也是可以选到次顶配车型的。当然荣威i6比上面的两款车要贵个一两万,把它放在第三位,我也只是想说说裸车10万以下的车型。虽然不是顶配,但优势也是有的,一起来看看吧。

裸车10万往上可以买到,2020款?荣威i6PLUS?20T?TST?4G互联荣耀旗舰版。发动机搭载的是1.5T涡轮增压发动机,当然也可以选择1.6L自然吸气发动机顶配车型。变速箱搭载的是七挡双离合或CVT无级两种,低配的5挡手动车型也有。车身悬架前为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后为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不过,如果选择荣威i6的话,裸车10万我并不建议选择1.5T版本车型,因为1.5T版本车型配置有点低,选择1.6L顶配车型是很不错的。

荣威i6PLUS的车身尺寸长宽高分别为:4671*1835*1464mm,轴距为:2715mm,车轮尺寸是16/17寸两种。在外观设计和内饰造型方面依旧是不多说了,大家看一下就好了。如果讲荣威i6PLUS的优点,与上面两款车相比,它的外观更加大气沉重一些,优惠力度也更大一些,同时提供了自然吸气发动机车型可选。除此之外,在配置方面并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优势。

关于2020款秦Pro,2020款帝豪GL以及2020款荣威i6?Plus这三款车型的介绍,我就说这些吧。这三款车可以说是各有利弊,不过作为家用车来看的话,这三款车的空间和动力以及配置都是很不错的。如果按性价比给它们排个序,你心中的顺序是什么呢?在评论里留下你的答案。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如果买华为是爱国,那买自主车是什么?

新能源汽车迎来质变时刻

政策持续支持、市场逐步认可、技术不断提升、体系日渐完善——一个良性发展的产业循环愈发成形

随着技术成熟度的不断提升、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天然的使用成本优势,普通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认可度显著提高,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正处于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节点

新能源汽车产业很大程度上处于“总体过剩,但优质产能稀缺”的结构性过剩,对于这种状况,不能简单搞“一刀切”

相对于产能过剩,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的更严峻挑战是小和散。

“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这是投资界的一句名言。

新能源汽车似乎正是这样一只“猪”。不但小米、百度等互联网大厂先后入局,一些房地产企业也玩起了跨界造车。传统车企更是不甘落后,纷纷加快转型步伐,努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出更大音量。

与资本热捧形成呼应的是,新能源车市持续火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1.3万辆和179.9万辆,累计销量的渗透率接近11%。这意味着,每销售10台汽车,便有1台是新能源汽车。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强势、技术弱势的局面得到显著改变,建立了上下游贯通的完整产业体系,突破了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其中,动力电池技术全球领先。

智慧芽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专利总申请量的66.79%,中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技术来源国之一。

政策持续支持、市场逐步认可、技术不断提升、体系日渐完善——一个良性发展的产业循环愈发成形。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引领者。”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访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

2012年院发布实施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正式拉开了行业规模化发展的大幕,历经“十年磨一剑”,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政策、市场、技术的三轮驱动下,进入量变引发质变的临界区。

中国汽车产业借助新能源赛道实现“换道超车”的愿望正一步步走向现实。

要剖析各路资本为何争先恐后布局新能源汽车,有两大背景不得不提。

其一,从数据上看,我国新能源汽车面临着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

据赛迪研究院统计,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总产能已达2669万辆,而当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仅约136.7万辆,产能利用率仅为5.1%。

其二,我国对新能源车的财政补贴不断退坡、且补贴对象已由制造商转移给用户,部分新能源车企依靠吃补贴获利的路径基本被堵死。

此背景下,对投资回报和商业风险颇为敏感的社会资本依然大举涌入新能源汽车赛道。特别是百度、小米、大疆、滴滴等科技企业相继入局,更值得关注。毕竟商业跨界本就风险较高,而造车又被公认为投资多、难度大的项目。多年来,全球汽车格局高度固化,鲜有后来者能取得成功。

看似不合理的现象背后,有一个解释最具说服力——资本充分看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

无论是出台的国家将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还是出台的新版“双积分政策”,抑或是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都是重大利好。

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

“这是新能源汽车第一次出现在政治局会议上。”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和支持,信号已经很直白。

更长远看,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引下,新能源汽车很可能迎来行业高速增长期。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提出我国汽车产业面向2035年发展的六大目标,第一条就是:汽车产业碳排放于2028年先于国家碳减排承诺提前达峰,2035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下降20%以上。加快发展新能源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

统汽车由三大件组成: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是“三电”,只有底盘能应用到传统汽车的技术基础,这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打造一条全新的产业链。这让此前许多和传统汽车行业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干系的行业企业能够深度介入到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当中。

尤其是随着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新能源汽车有点偏离传统汽车的“车”的属性,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一种科技产品。这也解释了新一轮的新能源造车热背后,为何屡屡有互联网大厂的身影,因为新能源汽车给了它们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的舞台。

随着技术成熟度的不断提升、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天然的使用成本优势,普通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认可度显著提高。

根据交强险数据,2019年私人新能源汽车增加量占新能源汽车总增加量的比重达到54.3%,2020年这一比重迅速增长到71.5%。

这其中,非限购城市的政策约束性小,更能说明问题。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显示,私人新能源乘用车在非限购城市和限购城市的销量分别为60.7万辆和30.3万辆,约为2:1的比例,非限购城市的购买比例较高。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正处于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节点,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显著增强。”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沈进军说。

多重利好加持,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火爆程度超出了预期。访中,不少业内人士预计,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可以冲到250万~300万辆。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所设定的2025年新能源汽车20%的渗透率、500万辆销量的目标,很有可能在2022年或2023年就提前实现。

“这样的市场前景,对资本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沈进军说,这一过程中必定会有许多竞争者被淘汰,但的行业竞争格局仍处于“战国时代”,谁能最后“称王”远未盖棺论定。

“这就如同参加奥运会一样,都知道最后能获奖牌的只有三个人,但谁也不会轻易放弃去参加比赛的机会。毕竟没到终点,谁也不知道最终谁会站上领奖台。”在他看来,这或许可以解释各路资本为何格外钟情于新能源汽车。

诱人的赛道,挤满了各路掘金者。在助推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副作用——产能过剩问题可能愈演愈烈。

业界通常将产能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的正常值区间为79%~83%,超过90%则认为产能不足;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

基于乘联会预测以及各省市“十四五”规划、在建项目及车企产能,赛迪研究院认为,到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总产能预计可达3661万辆,而当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预计为530万辆。以此计算,届时产能利用率仍将位于14.47%的低位。

访中,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等业内人士表示,产能过剩无疑会引发资金、土地和人才等要素的闲置与浪费,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尚未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要更多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

首先,规划产能不等于实际产能。

有业内人士分析谈到,所谓产能利用率,简单理解,就是实际生产能力到底有多少在运转发挥生产作用,应当是实际产量与实际产能之比。但一些分析在计算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时,用所谓的规划产能来代替实际产能,是不准确的。

“大量的规划产能只存在于文件里或PPT中,现实中并不存在。”虽然新能源汽车的实际产能并没有权威统计,但远小于规划产能是确定无疑的。因此,实际的产能过剩程度并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严重。

其次,产能过剩为行业质变打开空间。历史上,不少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过产能过剩或者所谓的“泡沫”,但往往正是这一现象为行业实现自我淬炼和提升倒逼出动力和空间。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美国掀起互联网技术革命,在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破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也要看到,在此过程中,美国相关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全球互联网产业领导者。凭借着优势地位,美国制定了全世界互联网大部分的标准体系、游戏规则,获得巨大话语权。

国内来看,在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刚兴起时,国内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一度多达数百家,行业出现较多泡沫。“僧多粥少”的情况下,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相关企业不断研发新技术,掺硅补锂技术、干法生产工艺、刀片电池等纷纷亮相,推动我国动力电池技术迈上新台阶,并催生出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池企业。

访中,专家们强调,在国际汽车标准体系中难觅中国标准的身影,我国制定的多项动力电池标准被国际标准化组织纳,这与我国动力电池技术实力的提升不无关系。

“换一个角度看,出现产能过剩,反映出资本对这个行业前景的看好。毕竟,一个没有前途、无人问津的行业,是不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沈进军强调,市场经济的要义是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出现泡沫,竞争才会激烈,通过竞争才能打造和筛选出强者,进而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最后,化解产能过剩不宜简单“一刀切”。从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看,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少数头部企业产销两旺,大部分企业表现不佳,甚至生存艰难。

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高于4万辆的8家车企占据了近三分之二市场份额。绝大部分品牌月销量不足1000辆,个别企业产销仅为个位数。

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谈到,从新能源汽车销量主要集中于头部优质品牌的现象不难看出,终端市场对于优质产能的判断力是有的。预计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逐步暴发,稀缺的优质产能与庞大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明显。

“市场表现冷热不均,证明头部企业的产能过剩压力并不大,甚至是不足的。”在安庆衡看来,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很大程度上处于“总体过剩,但优质产能稀缺”的结构性过剩,对于这种状况,不能简单搞“一刀切”,而应区别对待。一方面,要遏制低端产能无序扩张的局面;另一方面,对于有核心竞争力的头部企业,要加大支持力度,尽快完善关键技术链条,助力中国车企在竞争激烈的全球新能源车汽车市场中占据优势。

“切忌一禁了之。”对于结构性过剩,比较理想的治理思路是投资门槛可以放宽,以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但产品上市门槛要提高,倒逼企业提升发展质量。

相对于产能过剩,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的更严峻挑战是“小”和“散”,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弱”。

工商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有479家,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其中注册资本超过4亿元的大型企业仅占14.6%,注册资本小于4000万元的小型企业则占41.3%。

汽车行业不同于一般消费品,具有产业链长,研发投入大等特点,因此需要一定的规模效应。产业集中度不够,便难以培养出足够体量的头部企业来引领行业发展。

表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虽然连续六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但国内尚未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也缺少明星车型和国际知名品牌。

更加紧迫的是,竞争形势正在发生变化。在全球减碳、电动化提速的大背景下,中国提前卡位的新能源汽车已经不再是新赛道,而是各方都瞄准发力的主赛道。不少原本对电动化不太上心,或者“雷声大、雨点小”的跨国汽车巨头开始在这一领域频出实招:以ID系列为代表,大众汽车加速推进电动化产品的落地

如果说中国凭借着起跑早的优势占据了一定的先机,那么当跨国巨头动真格了之后,小而散的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能否在这场“正面硬刚”中将优势变成胜势?

挑战显而易见。“无论是制造技术、资金实力、研发能力还是产能供给方面,跨国汽车巨头都占据优势。”

以研发投入为例,作为国产新能源汽车的代表,“蔚小理”三大新势力持续保持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超过9%。尤其是主打智能科技的小鹏汽车,研发投入占比更是逼近21%,远高于大众、戴姆勒、丰田、宝马等国际巨头4%~6%的研发投入占比。但即便如此,前者一年的研发费用也不过十多亿元人民币,而大众汽车仅仅为一个MEB电动车平台就豪砸500亿欧元,这背后的创新能力差距不言而喻。

但优势也有目共睹。比如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就称赞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技术、产品和市场的“三个突破”。

“作为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具备较强的成本优势和产业链优势。”瑞银中国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巩旻分析说,美国在技术方面有优势,但制造环节成本偏高;欧洲消费环境较好,但在电池、自动驾驶等方面有所缺失;日韩在电池及原材料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其他方面较弱。

“在不计算补贴的情况下,中国产品的成本比欧洲同级别产品便宜20%~60%,证明了我们的成本优势;在制造环节,我们的产业链规模、完整性和制造效率都更好,展现出强大的全链条综合竞争力。”

因此,尽管并不容易,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依然有足够的机会去实现“换道超车”的远大抱负,关键是要让整个行业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行业主管部门明确表示,要从四个方面推动新能源车企做大做强。

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二是加强推广应用,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好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也要抓好公共领域汽车全面电动化的城市试点。

三是促进跨界融合,推动电动化与智能网联技术的融合发展。

四是提升产品质量,在质量安全、低温适用等各方面提供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引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树立品牌形象。

“这些举措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用更高的发展质量应对更激烈的市场竞争。”沈进军谈到,比如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面对全球电动化趋势,中国车企单打独斗或小打小闹的做法,显然跟不上时代步伐。而通过兼并重组整合优势,集中兵力进行技术、产品、市场的突破,既可以提升品牌竞争力,又可以起到净化市场的作用。

访中,业内人士谈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历经多年积淀,正以喷薄之势开启行业发展新未来。在经历补贴退坡的阵痛后,又遭遇海外巨头的正面竞争,面对汽车业大变局,中国汽车强国之路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可以预见,随着各项举措的深入推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迎来从注重规模效应向注重发展质量的关键转变。

合资汽车到底是不是国产汽车

多年以前,我们买东西都喜欢买国外的东西。

手机要买国外的苹果、三星、诺基亚、摩托罗拉;汽车要买国外的奔驰、宝马、奥迪、大众;就连衣服、鞋子、化妆品,甚至奶粉也都要国外的才行。

不过从近些年来看,我们自己的产品也都开始雄起,自主品牌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尤其是在手机和汽车两个行业。

不过,现在网上却有了越来越多这样的质疑:

“中国的自主品牌算什么自主品牌?无非就是使用国外技术的组装厂!”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们在中国喝茶和喝咖啡有没有什么区别?买华为就是爱国,买小米就是屌丝?装载国外技术配置的车型就是伪自主品牌车?

不知道大家对咱们国产手机关注多少,可以说国产手机品牌里的两个冤家,就是华为和小米。

我们拿它们两个来举例的话,一般网友给华为定义的标签就是高端、自主和爱国,小米就是屌丝机和组装厂,产品低端没有设计,可谓是走了两个极端,但是实际情况呢,我借着这次小米10的新品海报做了个测试。

然后发给了我朋友,她对手机不懂,但是现在使用的是华为,她看了这个“华为10”之后,给我的回答是:“挺好的,没有刘海了。”

然后看了“小米Mate?30”之后说:“这个圆也太大了,不好看。”告诉她真相之后,她直接问我:“华为怎么这么想不开?”

这就是她的真实反应,大家也不用有所质疑,我相信这段对话可以反映出很多人的观点,那这么说,难道使用国外骁龙芯片的小米就注定不如使用自研芯片的华为?

这个问题是不是和咱们的汽车一样?很多所谓的自主品牌汽车也都使用了很多国外供应商的技术,难道这就不算自主品牌了吗?今天我就要为它们正名。

为此我特意去百度百科查询了一下,到底什么叫“自主品牌”:

最简单的答案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品牌”就叫自主品牌。还有一些定义是这么说的:

“车型商标(厂标)为中国国内自己商标(包括引进技术产品)的为国内品牌,并视为自主品牌。”

“中国国内企业拥有完全的产品修改权、完全的品牌运营权的品牌,就可以叫做自主品牌。但不一定所有的研发工作都要在本土完成,关键是拥有自主权利。”

通过这些定义标准和条件,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不管怎么说,我们的自主品牌都是自主品牌,当然这句话就像是一句废话,但我还是要举两个例子。

第一,很多人都会认为奇瑞是国货之光,因为它有着很多人没有的发动机技术。的确,奇瑞一直是咱们自主品牌里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正向研发选手,它的很多车型都用上了它自己的研究成果。

就拿现在最热销的瑞虎8来说,它所搭配的两台发动机,都是近些年来,奇瑞的明星产品。

1.5T的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156马力,峰值扭矩为230牛米,说实话这台发动机在瑞虎8这样一台大车上可能表现并不是很突出,但是在几年前的艾瑞泽5、艾瑞泽7、艾瑞泽GX,以及瑞虎5、瑞虎7上面的表现都还不错。

这么多年使用下来,我们也几乎很难听到来自这台发动机的大批次质量问题,所以说,它还是非常值得赞叹的。

后来近两年,奇瑞全新的1.6T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又迎来了一阵热捧,这台中国热效率最高的发动机已经可以和日系发动机相媲美,1.6L的排量能够压榨出最大功率1马力,290牛米的数据是非常突出的,甚至可以和很多的2.0T发动机相抗衡,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奇瑞的骄傲。

在变速箱当中,奇瑞的CVT变速箱也是国内非常牛的,故障率很低,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但是后来呢考虑到外销业务,奇瑞就把整个变速箱业务卖给了万里扬。现在奇瑞既是万里扬的股东,也是万里扬的客户,它的CVT业务现在也有很好的发展。

虽然有万里扬的CVT,但是在一些更高级别的车型当中,奇瑞还是不得不用到别人的技术,比如在瑞虎8当中,它就使用了格特拉克的7速双离合变速箱,一来因为自身的CVT变速箱不能支持这台1.6T发动机的大扭矩,二来如果在这一级别车型中使用了CVT变速箱,很多消费者也是难以接受的。

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作为汽车的三大件,虽然奇瑞几乎已经做到了自给自足,但是在其他一些技术方面,难免会用到别人的东西,这就像我们的华为手机,虽然CPU实现了自给自足,但依然是有很多方面使用了国外的技术。

第二个例子就是比亚迪,我们知道,比亚迪在转型之前,最先挖来的专家就是前奥迪设计总监沃尔夫冈·艾格来担任比亚迪的设计总监之职,后来又挖来了前奔驰S级底盘调校专家汉斯·柯克来负责比亚迪的底盘调校工作,还有前日产雷诺首席NVH专家张强博士,全面优化整车的NVH。

另外在供应商当中,比亚迪也同样选择了很多世界一流供应商,它们有的是一些国内的公司,更多的是国外的知名企业。

而且这些都是比亚迪用来宣传的卖点,事实证明,很多消费者都开始更加认同比亚迪的产品,它的销量也逐步变得越来越高。

其实奇瑞与比亚迪的造车方向和华为与小米造手机的方向非常相似,这只是一些理念上的问题,不管怎么样,它们都是国内比较突出而且优势较大的自主品牌,所以说不管怎么样,自主品牌都是自主品牌。

在这个时代,世界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中国产品来自于全世界,一个国外产品也同样少不了中国,可能现在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还没有涉及到很多关键技术,但是我们也同样看到了像是宁德时代、福耀玻璃这样的走向世界的技术,这是我们的实力,在以后我们的实力也会越来越强,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我们的自主品牌。

中国茶和中国咖啡都来自中国,华为和小米也都是国产手机里的标杆,我们的每一台自主品牌汽车,也都将会绽放更大的光芒。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

“关注我的车家号有机会赢精美小礼品”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格力有哪些核心科技?

合资一定国产,国产不一定是合资

合资是从企业注册资本上讲的,中方和外方共同出钱、出技术、出人出力……例如一汽大众,就是中国的一汽和德国大众合资的

国产是按产地分的,在国内生产的就是国产,在外国生产然后运进来卖的的就是进口。合资品牌一定是国产的,因为我国不允许外国车企独立建厂,所以这些外国品牌要么合资国产,要么进口。

因为汽车企业不止外国,我国也有自己的吉利、长城、上汽,这些民企、国企肯定是国产的。

小米10都卖高价了,国产汽车什么时候能崛起?

格力广告语:“格力,掌握核心 科技 ”。是真的还是吹牛嘘头?很多人也不了解。其实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现在就简单说一下,在空调领域,格力算是 自主研发比较高 的企业了,确实掌握了很多核心 科技 ,下面具体说说。

1.自主生产空调三大件,防止被卡脖子。

汽车 有三大件,空调也是有三大件的,分别是 电机、冷凝机、压缩机。很多空调厂商基本这三大件都是购买别家来组装的,而格力基本都是自产的,只有少数压缩机购买的别的厂家。 其旗下的三个子公司凯邦、凌达、和一个工厂分别负责生产电机、压缩机、冷凝机,做到了三大件几乎 “自己自足”,别人无法突然卡脖子。

2.自研关键性制造设备,提高生产技术。

制造业需要高效率的生产产品,因此工厂的制造设备非常关键。 很多空调企业的关键性制造设备差不多都是购买别家的,格力则很多都是自研的。比如数控机床、智能化物流仓储、工业机器人等。 格力能做到研发关键性制造设备,大大提高了空调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特别是格力自研的数控机床, 科技 含量非常高,这就是实打实的掌握核心 科技 。

3.行业内领先的一些核心技术

1)“智能化霜技术”

格力自研的“智能化霜技术”让制热效率比传统空调提高了30%,还大大提高了空调的舒适性,为用户节省了电费。这个技术是世界先进的,还获得了业内唯一的“中国专利优秀奖”

2)新型高效离心机技术

这个技术比国家一级能效标准还节能40%以上,能效比更是高达9.18(COP)。并且该技术世界领先,国际上也没有。

3)GPd直流变频技术

GPd直流变频技术能很容易达到国家一级节能能效比标准。

可以看出格力在业内还是有很多自研领先的核心技术,很多还填补了国际上的空白,格力掌握核心 科技 不是吹牛的。

4.格力每年有很多核心专利,其中可授权专利也非常多。

就拿2018年来说,专利申请完成13686项,可授权专利达到1834项, 所以格力还真不是组装厂,而是掌握了核心专利的。

格力有1.2万名研发人员,几个国家级研发中心,900多个实验室、14个研究所,甚至还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工作站。 可见,格力拥有的科研实力还是非常强悍的,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科研体系,来维护自己掌握核心 科技 。

最后总结:这篇文章只是简单叙述格力拥有的核心 科技 能力,其实还有很多没写到,不过管中窥豹,格力的却是一家掌握核心 科技 的中国企业。中国需要这种自主研发实力强悍的公司,才能走向世界,不会被外国欺负卡脖子。

很遗憾,没有。

为什么这么说?从董明珠和雷军的1亿赌局说起。那时候,格力给大家的感觉是掌握核心技术,制造创新能力领先。小米是互联网营销厉害,没有技术研发能力。其实错了!

董明珠恰恰是营销出身,格力的很多销售模式都是董首创。经销商和渠道对于格力至关重要。而雷军才是真正产品出身。而这两年的小米手机黑 科技 也印证了这一点。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以为格力技术领先呢?答案很简单:道德和虚宣传。

道德就是以中国造自居,把格力塑造成民族英雄般的形象。格力空调全系列全国产化了吗?各项指标全球领先了吗?没人敢公布全面数据。

虚宣传是空调、冰箱等家电行业的通病。我们常看到类似的:比传统空调省电30%,什么叫传统空调?没有一个数据标准。更何况,各行各业都在进步,这是必然规律。但是这些却被行业里拿出来大书特书。其实,格力也好,美的也好,海尔也好,产品都差不多。最终比拼的是成本控制、渠道优化和售后服务。

在我看来,空调行业的技术突破应该跳出固有思维,往智能化发展。但是传统的工业思维的企业很难真正转变过来(不是去照搬概念)。

所以说,空调行业碰到行业天花板也是必然的了。

格力掌握了哪些核心技术?格力是空调界里给人以高品质耐用而称道,再加上其董事长董明珠的高调宣传,更是让人觉得格力是空调里的贵族。而特别是其宣称掌握核心技术,更是如华为般受到人们的尊敬,当让比华为还是比不了哈。要说到其核心 科技 ,应该说格力还是有一些的,但要达到像手机芯片里的高通,那倒是不够的。但至少手中有,心里不慌。

客观的说格力还是有一些核心 科技 产品的,比如:空调压缩机、电机等,另外格力还有智能设备制造厂也是不容小觑的。旗下凌达压缩机专业生产空调压缩机,其市场份额达到全球第二、凯邦电机是微特电机制造厂商专业生产 汽车 及空调等电机、新元电子厂生产各种电容器、智能功率模块、格力电工专业生产漆包线、格力精美模具经营精美模具的开发及生产、格力智能装备专注于自主研发生产注塑机械手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生产设备。

从上述布局可以看出,格力在空调核心部件基本可以达到自足,不怕被外界所卡脖子。而令人意外的是其还生产机械手及工业机器人等设备,这应该是未来也是很有前途的智能设备。

格力近年来的研发投入基本都超过4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7%左右,位于我国家电行业的前三位里,这个投入在国内来说也是不低的,当然比上还是不足的。其研发人员有7730名左右,占比为10.79%左右,其科研实力还是比较强的,而且其累计申请技术专利有27000多件、累计总授权专利15826件、发明专利授权量911件、多次荣获过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 科技 进步二等奖、中国外观设计金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客观来说格力的技术实力在国内是很强的。

客观来说格力的核心 科技 不一定是顶尖的,但不管怎么样可以用,而不像有些企业一样别人一旦禁售立马就歇菜了。特别是董明珠一直以华为为榜样,大力投入核心 科技 的研发,虽难望华为的项背但总归是在努力干,这才是值得我们叫好的。至于董明珠个人或格力产品的好坏,终究在市场上会得到检验的。

格力的15项国际领先技:

超低温数码多联机组、高效离心式冷水机组、1赫兹低频控制技术、变频空调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超高效定速压缩机、R290环保冷媒空调、多功能地暖户式中央空调、永磁同步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无稀土磁阻变频压缩机、双级变频压缩机、光伏直驱变频离心机系统、磁悬浮变频离心式制冷压缩机及冷水机组、高效永磁同步变频离心式冰蓄冷双工况机组、环境温度-40 工况下制冷技术、三缸双级变容压缩机技术先”级 技 共15项“国际领 术 。

公司累计申请 专利27487项,获得授权专利15862项 。

格力的研发投入:

获批建设“空调设备及系统运行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国家节能环保制冷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2个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制冷技术研究院、机电技术研究院、家电技术研究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新能源环境技术研究院、 健康 技术研究院、通信技术研究院等7个研究院、1个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2个研究所、727个先进实验室。

2005年至今,格力家用空调连续12年产销量领跑全球。正是因为格力对研发不设限的投入,不断自主创新,中国空调才得以打破日美企业的技术封锁,占领世界空调行业的高地。

首先是董**的嘴炮技术世界第一,第二就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国内第一(至少在同行业)第三是永远不犯错的伟人

早期中国家电企业大多依靠“拿来主义”发展,而核心技术实际掌握在欧、美、日企业手中。2001年,格力向日本企业购买技术,不料遭到拒绝。这也促使格力在大多数企业仍然依靠贴牌等服务挣“快钱”的时期率先觉醒,下决心投入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

据了解,格力电器目前拥有超过10000名的科研人员,其自主研发的“国际领先”技术已达24项,在2017年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中以1273件位居第七、家电行业第一。

董明珠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企业正在变得有钱,没有什么是不能收购的,为什么我们还要自己做?技术掌握在别人手上,你做企业就太心酸了,就是不想再心酸所以才要自主研发。宁可年也要自主研发,掌握核心 科技 。”

空调主要的部件是压缩机、电机和冷凝机。这三大部分格力几乎都是自产自足的,旗下的全资公司凌达产压缩机,旗下全资公司凯邦产电机,格力自己的一个厂生产冷凝机。

尽管格力一些高档次的空调也会用日立、三菱电机等日系品牌,但格力毕竟有技术能造出空调的核心部件,想想近期的华为被美国技术断供,就能明白关键技术在企业自己手里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核心的部件都要向国外购买,那相当于把自己的命门交到了外国人的手里,一旦断供后果不堪设想。

吹牛逼就是核心技术,到处蹭热度就是核心技术,到处怂这怂哪就是核心技术,因为正常人都不回去干,怕丢人!

格力是一家从漆包线开始生产空调的,格力电工生产全系列的漆包线,格力新元电子生产各种电容器和变频功率模块,格力凌达生产压缩机,格力凯邦生产电机,还有两器生产,格力拥有自己的变频技术G10变频技术其核心的变频控制芯片就是由格力的研究团队研制的但是由美国的一家半导体公司代工生产的!

很多人吐槽格力低端用凌达压缩机高端用日系压缩机,但是这是过去的事了,现在的格力高中低端所有的空调都是用的自己的压缩机!

很遗憾”格力掌握核心 科技 “更多的是广告噱头,格力确实掌握了部分核心技术然而并不是最好的,也不是特别高端的。董明珠就是销售出身的,深谙营销之道。

格力的核心产品是空调,空调的核心技术其实就是 压缩机,电机,变频控制 这些,压缩机方面格力有全资公司 凌达压缩机 ,电机方面格力有全资公司 凯邦电机 。格力确实能制造核心的部件, 说掌握核心 科技 也不能说错,但是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格力是民族脊梁,爱国情怀 。

空调已经存在很多很多年了,压缩机技术基本已经成熟了, 能做出来不是太大问题,关键是能做多好,格力的凌达压缩机也算不错,但是跟三菱这些比是有差距的 。格力一些高档次的空调也会用日立、三菱电机等日系品牌。

其实现在空调或者家电比拼的就是质量、成本控制、渠道优化和售后服务,整体来说格力是个好选择,大金、三菱更好,但是价格太高了,不一定是消费则的好选择 。你看志高也请成龙做广告了,说掌握智能云核心 科技 ,实际还不如格力。

说起格力这个品牌,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大家都知道,就是“格力掌握核心 科技 ”,而这个核心 科技 是什么,却很少人能说的出来。我想既然是核心 科技 ,那肯定是公司的机密,外人怎么可能知道呢,是吧?而有一些也会吐槽说格力的那个那个部件是哪个哪个国家的,格力就是拼凑的,其实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我个人并不为然。我就我了解的这个核心 科技 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听到这句话肯定是在格力空调的广告上,而现在格力空调也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就我个人的使用情况来看,格力空调的确是其他品牌的空调所不能比拟的。

董明珠称,“一个企业要想掌握话语权,必须先掌握核心技术,能够创造出改变世界的产品的企业,才能真正打造自身的品牌。”因此,格力空调从2005年开始,自主制造了压缩机,通过十多年的努力,打造了自己的品牌。 掌握核心 科技 ,打造自己的品牌,最重要的是拥有人才队伍,并且培养注重创新的企业文化,格力正是这样实现“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

业内专家表示,格力电器对其变频空调的自信,源于其变频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格力电器于1993年进入变频领域,2009年初,其自主研发的G-Matrik直流变频技术问世,将运转频率从30赫兹降低至15赫兹,省电可达50%-80%,被列为国家“火炬”;半年后,格力电器又将变频空调的运转频率降低至6赫兹;2010年4月,格力变频技术再次取得 历史 性突破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压缩机在1赫兹低频状态下的平稳运行,将变频空调的节能性与舒适性提高了一个层次,被国家权威机构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一举超越了国际同行水平。从15赫兹到1赫兹,从自主创新到“领先世界”,格力电器实现了变频技术的跳,带领企业进入“中国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时代。

格力“智能化霜”技术:第十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行业内唯一获得中国专利奖优秀奖的技术。格力电器“智能化霜”技术解决了众多世界级难题,大大提高了空调的舒适性,使制热效果比传统空调提高了30%,经统计,截至2010年5月,仅智能化霜一项技术,格力电器已经累计节电30亿度,约合人民币18亿元,相当于一个大型发电厂一年的发电量,取得巨大的经济和 社会 效益。

至于空调的元部件。压缩机,格力有全资公司凌达压缩机。电机,格力有全资公司凯邦电机,在行业中也属于中等偏上。冷凝器,最简单了,直接是格力下面的一个分厂。完全的自产自销,不对外供应。格力能把这些主要的元件,自己生产。这说明他有掌握住全局。

很多人吐槽格力低端用凌达压缩机高端用日系压缩机,但是这是过去的事了,现在的格力高中低端所有的空调都是用的自己的压缩机!

尽管如此,格力做压缩机已经足够优秀这点不用质疑,只是还不是最强,不是霸王,不是第一。另外一题格力家用空调噪音最低可以在40分贝左右,非常安静,这点值得表扬,是国际一流水平,松下大金也不过这样。

其实我个人认为,不管格力是否真的掌握了核心 科技 ,这种精神是不能丢弃的,民族企业,国产制造业,我们只有不断的研发、突破才真的有掌握核心 科技 的可能,才不会被其他国家所掣肘。而这句“格力掌握核心 科技 ”,我更相信这是一种对自身的激励和鞭挞。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未来几年里,国产车会不会碾压超越合资车辆呢

在春天的某个寻常日子,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战疫,复工受阻之时,各行各业的新品推广发布会,或延期,或改为线上推广。

我在某著名二次元同友网站流离浪荡找(xia)选(hua)题(shui)时,恰逢小米10发布会直播,于是便点了进去,打算跟猴王雷哥学学外语,这一看就是几大小时,大脑虚脱,忘记了原本的来意,只好拿这手机大做文章。

至于雷哥为什么硬是要抢在情人节前一天发布,我想深意如下图可解,如有雷同实属荣幸。

其实全场发布会就记住两件事,第一件事是

第二件事,小米10pro版4999起步。

4999起步是什么概念?这么说吧,10年前的小米手机卖1999。按比例来讲,是原价的250%。

你没听错,这个为发烧而生,推崇极致性价比,曾经俘虏无数学生直男党,如今把实体店开到遍地皆是,啥日用品都卖的品牌要冲击高端手机市场了。

当然,作为非科技类媒体,这台手机值不值当在这里也就不给大家展开讲了,但凡你试试仰望45度天空,用你那颗非凡的脑袋仔细想想,这几年国产汽车和国产手机的崛起之路,也有点太像了吧。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更不用说过了10年。

国产手机已早已不是当时的吴下阿蒙,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前十名中,中国手机品牌已占七席,华为手机全球出货量甚至超越三星,中国手机卖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

以前没钱买华为,现在没钱买华为。汽车其实也一样,从以前的夏利,富康等廉价小车,到观致的向上,再到如今价格突破20多万的领克、WEY等品牌,涵盖了从微型代步车到高端豪华轿车/SUV。在泰国,在印度,在俄罗斯等等,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汽车出现在世界的不同角落。

国产手机的优势是什么,试问有谁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人?国产手机根据安卓系统进行本地优化,与国人最常用的的APP进行适配。反观汽车市场,自主品牌的优势同样来自于更接地气。

自主品牌与本地互联系统深度合作,比如说科大讯飞、上汽和阿里的斑马系统、腾讯车联网、高德地图、百度地图车载版等等,另外还有车载语音助手,双手不用离开方向盘即可完成大部分操作,无论是智能度,语音识别率,反映速度等,国产汽车的车机互联智能程度说是吊打合资品牌都不为过。

除了自主品牌要走出高端路线,把握未来的趋势,改变能源形势,大力发展新能源车型,是我们在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机会。除了传统车厂纷纷推出自家的新能源品牌,新势力造车如雨后春笋在这片土地上涌现,还有蔚来,在高端电动车的路上走得艰难而险阻。

作为这个汽车高速发展年代中一位名不经传的汽车人,国产品牌在这十年中从萌芽到茁壮成长,我们有幸参与并见证。

无论是国产手机还是国产汽车,国产品牌从代工,从合资之路慢慢走向品牌复兴,背后的本质其实都在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的转换。

●?相似的发展方式

国产手机和国产汽车一样,崛起离不开经济全球化。

还记得十年前我们把国产手机称作山寨机,这十年来,国产手机的形象,走出了一条山寨机→高性价比→中高端机型→设计(创新)领先的道路。

山寨不可耻,一直山寨才可耻。即使销量高如丰田等车企,在起步时也难免有借鉴的道路,很多自主品牌的第一桶金,是从逆向开发当时的流行车型而来。

如今国产汽车的崛起,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共同协作。现在这个年代造车已经不是当年那种自家闭门造车的年代了,只要你有钱,你可以买到博世的ABS和ESP、ZF的变速箱、轮胎你可以选米其林、普利司通、马牌等等,一台汽车这么多个零件,全赖主机厂与各家供应商的通力合作。

成熟的供应体系不仅带来更高质量的产品,还在国内孕育出很多出色的供应商。比如说宁德时代,除了为大量的国产品牌提供动力电池,还是宝马、奔驰甚至特斯拉的电池供应商。

又比如说福耀玻璃,基本上是世界主流汽车厂商的汽车玻璃供应商,买家诸如奥迪、丰田、大众、福特本田、PSA集团乃至宾利等等,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把厂建到人家美国资本主义的土壤上,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

●?同样的困境

手机界有一条日渐成熟的鄙视链,用三星的看不习惯用华为的,用华为的看不惯用小米的,用小米的看不习惯用oppo?vivo的,用OPPO?VIVO的其实也看不习惯其他手机的,当然,用苹果的看不起用安卓的。

不过无论是哪家国产厂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打倒“独角兽”苹果。

尽管销量每年递增,但目前国产手机无法解决的困境在于,除了华为稍好,国内手机品牌大部分没有自家拿的出手的核心技术。比如说通信基带,比如说核心芯片,又比如说屏幕。如今所有卖得好的国产手机,芯片基本都是高通的,屏幕则是三星的,那边供应商坐地起价,这边也只能硬着头皮接受,受制于人。

国产汽车市场也同样如此,在三大件的核心供应上,没有自家能拿得出手的核心发动机与变速箱,极度受供应商的限制。另外,汽车不如手机般硬件的组装堆砌即可跑到高分,汽车的科技技术难度更高,即使拥有顶级的配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悬挂、电子零件、整车NVH等等的调校,足以让同样的配件做出不同性格的车来。

(同一种悬挂不同调校也有不同效果)

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另一个原因,纯电动车刨除了变速箱与发动机,只剩下电池和电机,一定程度上和手机类似,我们追赶起来更加容易。

无独有偶,与手机市场极度相似,很多人也爱把特斯拉比喻成新势力的独角兽,汽车界的苹果。

三电控制、自动驾驶、超级充电这三类核心技术,是特斯拉制霸纯电动车市场的关键,什么时候拥有核心技术,什么时候国产汽车就能拿到市场的话语权。

●?汽车也许无法复刻手机的辉煌

我从来不是个乐观的人,尽管两者相似,我认为在短期内,国产汽车也许无法复刻国产手机的辉煌。

汽车是大件,不像手机,更新频率极高,手机买的不称心,这个亏勉强也能吃下,但汽车不是。很多新购车群体,还处在人生的第一台车这个阶段,这也许是他们攒了很久的钱,才下定决心来解决通勤的刚需。

从上年的车市来看,丰田、本田这类质量口碑较好的合资企业比起国产品牌受到更多的青睐,越是不好的市道,消费者越谨慎,品牌力是影响购车最大的因素。

另外,汽车作为一项资产,二手折价率成了不得不考虑的事实。

有趣的是,不像手机或其他产品,汽车的二手折价还存在区域性。

比如说在广东,本田的保值率高的吓人,一台开了两年多的飞度,跟新车的差价还不及2万,而在北方的大众,保值率又比日系车来得更高。

于是,买车变成了一个多维度的复杂的事情,除了考虑价格配置性价比,还要考虑二手折价率。无法否认的是,二手折价率恰恰是自主品牌的弱项。

买国产汽车就跟买国产手机一样,一味地鼓吹爱国主义,支持国产是徒劳的,用产品力说话,只要产品足够好,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自发选择国产品牌,对品牌的忠诚度也更高。

为什么我们总说韩国、日本都爱用自家品牌,路上跑的车大部分都是自家国产的,除了进口车贵,他们是自发地认为自家产的车确实好,自主品牌最应该做的,是加大研发力度,用好的产品说话,而不是在电梯里鼓吹的“贵才能好,好才能贵”的畸形购物观。

在九十年代,谁也不曾想过,还在金山的雷军凭知识存下了第一桶金,创立了如今市值过千亿的小米。在2020年之后,谁也不会想到,未来的汽车会发展成什么样,也许国产汽车无法复制国产手机的辉煌,但我更愿意相信国产汽车,会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荣耀。加油干吧!中国汽车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那些没什么钱却宁愿花十多万买低端合资车,也不买国产车的人是什么心态?

国产车如果能碾压合资车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至少现在还没有碾压,将来想要碾压也是一件短期内难以做到的事情。

什么叫碾压?我觉得真正的碾压不仅销量要上去,而且售价还要比合资车高,如果单纯的拼销量算不上碾压,只有高端车型可以与合资车比肩并取得压倒性优势才算是碾压。

手机也是一样,小米手机2018年销量已经突破一亿部,在印度市场销量已经超过苹果。那么能说小米手机碾压苹果手机吗?

两个品牌产品定位不一样,小米手机走的是性价比路线、凭借高性价比走红,用户群大多数比较注重性价比的人,至少在手机上不想投入太多的金钱。苹果呢?如果谈性价比那就是凭借着独特的软硬件技术,一个手机用两年后系统也不会觉得卡顿。更多的是一种高层次的体验,硬件水平肯定比小米高,毕竟成本在那。用过的人都知道,肯花几千块买苹果的人都不是傻子。最主要的一点是出了体验叫好之外,手机附加值也比较高,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要不得怎么会有人卖肾去买苹果手机呢?

小米手机更像国产车中的长城汽车,长城H6。

凭借着高性价比销量始终第一。不要谈技术、不要谈三大件水平,就问你十万块买一辆大气的SUV香不香?和小米手机一样、性价比高。H6是自主正向研发的汽车吗?不是。小米手机是独立开发的吗?也不是。H6逆向CRV而来,小米则是通版,没有设计的设计,就是为了提高性价比。长城的技术水平与本田比起来怎么样?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能胜出吗?小米手机也是如此,没有一个零部件是自己造的,系统也是修改而来。

国产手机与苹果手机有什么可比性呢?

苹果的一个AI芯片就已经胜出了!例如苹果的fFace ID解锁是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安全性、准确性都更高一些,比大部分安卓机好一点。国产手机要么买高通芯片要么买联发科芯片。有意思的是我们认为联发科是国产芯片,但是联发科似乎并不认可。买芯片就像买人家发动机一样,买来的虽然好用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要受人钳制。小米、步步高(蓝绿)手机的胜出,完全走的是性价比路线、通过拼装而来,并没有掌握芯片技术,顶多在上有所建树。例如米柚系统,步步高的快充技术。而苹果这类手机虽然是我们代工的,但是人家手里掌握更多的东西,看起来一样但是用起来的确不一样。

长城的H6与CRV对比也是如此。如果论销量,早都碾压CRV了,但是论品质、驾驶感受,甚至油耗仍然与CRV有差距。最简单的一个检验是否完全碾压CRV的办法,那就是把价格提到与CRV持平,或者CRV价格下调到H6售价区间。这时候如果H6销量仍然能领先CRV,那么完全可以证明国产车刻印碾压合资车了!

国产手机唯一能与苹果三星抗衡的就是华为手机。

甚至出货量远远高于苹果,已经奔着三星去了!华为就是典型的技术狂。而且苹果也开始正视华为,iPhone11发布会上已经用华为三星做对比。

苹果在发布会上首次将搭载新芯片A13的iPhone11和搭载麒麟980的华为P30 Pro、 iPhone XR(A12芯片),以及三星Galaxy S10+(高通855)、谷歌Pixel(高通845)做了对比,在GPU和CPU的表现上,iPhone 11都远超以上。

但是i拿Phone 11系列的各项性能和华为作对比,似乎苹果不占据优势。例如芯片、快充技术、续航能力苹果都落后华为。但是有一点我们并不能忽视:那就是苹果的创新能力。

华为更像我们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各项参数可以吊打同价位的合资车。自己研发三电系统,自己造电池。至少在插电混动系统上,比亚迪技术可以与合资车叫板。连混动届扛把子人物丰田也对比亚迪伸出橄榄枝,欲求合作。国内新能源汽车比亚迪销量是最高的,但如果说比亚迪碾压特斯拉,现实吗?特斯拉更像苹果,整合能力、创新能力更强。

可以看出来,如果想要全方位碾压合资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的优势是性价比、配置、大屏幕等表面的东西。真正能与合资车比肩的三大件还没有,当我们三大件技术水平高过合资车时,我们才具备真正碾压合资车的实力。

咱先说,买国产还是合资,和爱国没关系。你买国产让国产厂商赚钱,人家股东老板一转身,没准也移民了。钱指不定溜到哪去呢。合资车也在国内生产,也给国内提供就业机会,给国家纳税。所以说这不涉及到什么国家民族,就是一个产品选择的问题。

要说那些推崇合资者的心态,我觉得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崇洋媚外型

不全是,但肯定有,而且不在少数。这些人潜意识里就是觉得国外的东西好,其实非常普遍。超市里你看,香蕉卖2.5一斤,旁边进口香蕉就卖4块,买的人还不少。我都买过,对比着吃了,特么一个味!买香蕉的人他脑子里不会去想四块钱的香蕉比两块五的好在哪,他潜意识就认为,进口的更好。

其实这个逻辑也不能说错——如果不是进口的更好,你为什么要进口呢?然而国际贸易,商业框架,市场供应这一套规律十分复杂,大多数人都搞不明白,所以都以为外来的香蕉也会念经。

这种心态和历史惯性也有关。比如说在清朝,那时候人盲目自信,我大清如何如何,你们这群蛮夷小国,那时候什么东西只要中国有,肯定不会认为国外的好。然而到清末,人家工业革命多少年了,火车铁路船坚炮利的,给国门打开了,把咱精气神也打没了。说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跟人学呗。

新中国成立初期,咱积贫积弱那么久,又刚刚经历了战争。百废待兴,工业底子薄。那时候甭说汽车了,钉子都要进口,老一辈儿人应该还记得,洋火、洋钉、洋蜡……咱国产的那时候有啥?飞鸽、凤凰、永久,海鸥……后来也开始有电器了,80年代电视机什么的还凭票供应呢,那时候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有钱买不着。

再后来,有国产有进口电器了,最初日本货确实比咱国产的耐用,什么电视洗衣机哪怕是收音机,小日本的东西真就二三十年不坏,国产的其实质量也算不错,可是比不过人家。而后,国产家电也逐渐跟了上来。熊猫、长虹、康佳,海尔……大家逐渐适应了国产家电,慢慢才不再坚持买进口的。

包括手机也是如此,也就是十年前,就是三星LG诺基亚飞利浦的天下,波导、金立产品也没问题,但是市场占有率惨不忍睹。现在呢,华为小米OPPO、ViVO,不说国产手机独领风骚,但是足以占领国内的多半壁江山。

现在消费汽车的主力群体是谁?年轻人毕竟还是少数,没几个刚毕业两年就有钱买车的,要么是家里给拿钱,要么是自己打拼到30岁左右。这一代人仍旧保有“国外更好”的这种记忆,所以潜意识的会认为合资比国产好。

第二、随波逐流型

头条上我吹国产好,很多网友和我抬杠——销量说明一切,你当那么多消费者都是傻子吗?不是傻子,但大多数是外行!

大多数中国家庭目前还都是以第一台车为主,大家自己回忆一下,你买第一台车的时候懂车吗?你选车,有几个经过了专门的分析调研?这个阶段其实我也经历过,包括我身边所有人都是。甚至开了十年的车,他也是外行。

买车的时候都是人云亦云。看见邻居老刘开的丰田挺好,那我也买辆丰田,亲戚家大众开了三年五年了,也没见天天修车,那就买辆大众吧。或者就干脆看销量,满大街都是日产轩逸,咱也买辆轩逸得了,随大流没毛病。不懂车就买销量高的,跟那么多人总不会错吧?

大家回忆一下,是不是这样?

销量决定一切,前提是所有人都懂车,而且所有人都能做出最理智客观的选择。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像是现在销量第一的轩逸,变速箱通病爆出来不是一天两天了,有几个人知道?记者走访了两家4S店,全年变速箱索赔更换的51起。这还是在保期间进行索赔的,真正出问题的或许要远高于这个数字。如果出保了,4S店要4万!有维修人员说,日产变速箱存在质量缺陷,基本上十万公里必然会出现问题。

第三、道听途说型

有的人真被国产车伤过。尤其是一些老司机,在驾驶算是一种技术的时代,这些老司机开国产车,不止一次遇到麻烦,被扔到路上。而开进口、合资车型就没有这样的问题。于是逢人便说,国产车不行!哪怕多花点钱你也买合资,否则修车钱都不止这些。

这些老司机说得也不算错,只是打击面太大了。其实一辆车出问题,不代表这款车型的所有车都有问题。一个品牌质量不好也不代表国产车都不好。众泰、猎豹是国产,比亚迪、奇瑞、红旗也是国产。质量能一样吗?

然而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他的话还真是很有说服力的,于是有亲戚朋友要买车,来征的建议,老司机本着为人负责的角度,讲了一遍之前被国产车伤害的经历,于是这家新买了合资,本身从来没买过国产,而且更不知道现在国产车是什么样,也跟着黑国产。

其实这些人也都没错,只是不够理智客观罢了。大家都是普通人,也很难做到完全的理智客观。这就是口碑效应的一个延伸。我们过去确实做得不够好,而现在也只能咽下这样的苦果。

第四、亲身体验型

被国产车伤过的那群老司机我理解,可是有一些人,因为道听途说也好,因为人云亦云也好,总之随大流买了合资车,然后开了四五年,感觉不错,也没坏——于是觉得自己车好,合资车好,进而就推断出国产车不好来了。

这逻辑当然是不值一驳的,首先你车开了四五年没问题,不代表日后没问题。而且好坏是相对的概念,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一款车各方面和你这车都一样,甚至更好,价格要便宜五万,那你车还好吗?再或者同价位,比你动力更强,空间更大还更省油,你的车能算好吗?然而作为车主,他没开过别的车,也没有比较,因为对自己的车有感情了,于是对所有合资车都有了感情。

你的合资车可能好,但是不代表国产车差——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

第五、打肿脸充胖子型

最讨厌的就是这种,开个十万出头的丰田,瞧不起我20多万的比亚迪唐。就是觉得开合资车有面子,也不知道是哪来的自信。哪怕我一脚油甩他二里地,哪怕我一个SUV比他轿车还省油,也堵不上他那张嘴,电车,你等换电池就知道哭了。我说换电池免费。他说——告诉你免费就免费?怎么那么天真呢?我说身边好多人换了,他说那也没用,国产车,不出三年,你自己都会修车了。我说我已经年了,一次修理厂没去过。他又说,再过两年你就知道了。我说两年后的事你怎么知道?你就保证我这车一定坏,你的车就没事?他说——我这是合资车。

这种货吧,就是脑子不好。

还有一种,是心不好。比如说20多万,买了辆凯美瑞,机油乳化、发动机异响、车身生锈。问他车怎么样,挺好啊,没事。这心态也容易理解,说他车有问题,等于说他眼光有问题,就等于他智力有问题,哪怕自己没人的时候都要去4S店门口上吊了,别人问还说挺好。你问他我也打算花20多万买车,我是买比亚迪汉还是买凯美瑞啊?他还跟你说,你花20多万买什么国产啊?你弄一辆亚洲龙啊!

国人心态,其实也是人性。

那么,应该怎么看待国产合资?

还是那句话,中国很大,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好车也有坏车。别管国产还是合资,给它们放到同一起跑线上去比较。合资别作为加分项——其实也根本不是加分项。我倒是觉得是一种减分项。近年来国产车在进步,在走上坡路,而合资车这是固步不前,甚至还减配,走下坡路。

真的,咱国内消费者真给合资惯坏了,它们不需要多高的配置,不需要多强的动力,甚至不需要用料多扎实,你们一样买。那他就躺着赚钱呗,为了多卖一点,还偷工减料。可能有人还持有偏见,但是我的偏见已经逆转过来了——同等价位同样的车,我宁愿买国产也不买合资!因为现在国产车还在上升阶段,还在谋求市场的认可,几乎没有偷工减料的事情,最起码没有合资那么严重。

其实,我们打开车质诉一看,最近一年,投诉量排在前十的全都是合资品牌!前20就有一个是广汽传祺GS4。你可以说合资车销量高,基数大。可是SUV市场呢?SUV连续十几年的销量老大是哈弗H6,哈弗H6的投诉量仅仅排在SUV的第九,也就是说至少前八位,投诉率肯定要高于H6。

顺便点个名,SUV投诉量前十的分别是:传祺GS4、大众探岳、日产奇骏、马自达CX-4、途观L、哈弗F7、丰田RAV4、日产逍客、哈弗H6、猎豹CS10。如果你还认为合资车就是好的话,那前面那几种,你自己去对号入座。

我们别说合资好也别说不好,只看车。说质量,国产车现在并不比合资差。最起码从投诉上就能看得出来。你详细分析一下的话,很多车的通病、减配问题其实能看的一清二楚。那我们来说车本身。别管国产合资,就放在同一水平线。

国产合资大比拼,到底谁更值得买?

从三大件说起,懂车的应该知道,咱国产发动机现在已经不比合资的差了,甚至可以说是全面赶超。比亚迪的骁云1.5L发动机,热效率43%,全世界最高的量产发动机之一,和马自达的创驰蓝天打平。远超过丰田本田大众。奇瑞1.6T中国芯、长安蓝鲸、长城柠檬平台、吉利虽然自己的1.8T差点意思,但现在人家能用沃尔沃的。

再说平台,比亚迪的BNA构架平台,奇瑞的T1X、M1X、M3X平台、吉利的CMA、BMA平台,长安的P3、P4平台,都已经实现了模块化。底盘调校,咱是弱项,但大部分国产车企是偷师也好,是请国外专家也好,比亚迪人家从奔驰请来的底盘调校专家,在奔驰是他调校的,你就说奔驰底盘真有之感,到比亚迪你就说比亚迪底盘太硬,满是廉价感?

变速箱是国产的弱项,不过长城和吉利的七速湿式双离合真的不比大众差,甚至还要高明不少。比亚迪用双离合搭配混动,屏蔽掉了双离合低速的顿挫问题,完美保留了高传动效率,换挡迅速的优点。插混车一样没毛病。万里扬的CVT可以说是物美价廉,最起码要比日产的可靠的多。哪怕AT咱不行,可是国产车就不许买爱信、埃孚的变速箱吗?

三大件不差,配置更高,质量可靠性也不比合资差。像是红旗、领克,首任车主不限里程不限年限终身保!这就是对质量的信心!奇瑞发动机保10年100万公里,有的车型终身保。捷途保10年20万公里。比亚迪新能源,三大件保8年15万公里,整车保6年,电池终身保。合资车呢?3年10万公里。

比如说:领克03+,人家车队已经连续拿了两届冠军了。发动机是沃尔沃S90同款的,8挡手自一体变速箱,百公里加速只要5.9S。售价不到20万。合资车里,这类小钢炮有吗?也有,高尔夫R,奥迪S3、基本上都要小40万起步。十几万你以为思域行吗?得是红标思域TYPE-R,那车70多万起步。

再拿出一款比亚迪汉DM,20多万的合资车,谁行?什么雅阁天籁凯美瑞、君威君越金牛座,都是弟弟。哪怕把价格放宽到30万,沃尔沃S90行吗?捷豹XFL行吗?哪个比汉DM动力强?哪个比它油耗低?是不是会有人跳出来说,咱又不是飙车,要那么快干嘛——回去自检一下,对号入座。这要是合资车你肯定不这么说!

十年前,国产车不行,那是真不行。咱别说爱国的事,十几二十万呢,这个国咱爱不起。就是用车说话,现在咱国产造车行了!比合资车好,也比合资车便宜!你不懂没关系,自检一下,看看是不是自己有这种偏见?我不非得把你这个偏见掰过来——跟我没有一毛钱关系,你能够客观理智的选择,是给你自己省钱!

最后点题吧,过去十多万宁愿买合资车低配,那没问题。可是现在,还选择配置低、用料廉价的合资车,而不选择国产的话,我只能说你不懂车。